创业型大学这个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末引入我国,到21世纪初期,国内有一批高校明确提出了建设创业型大学的战略目标。但是,对于创业型大学到底是什么样子,什么样的大学才能称之为创业型大学,创业型大学所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建设成为创业型大学,等等,学界并不是十分明晰。人们普遍认为,创业型大学无非是贯彻学术资本化,在办学经费短缺的条件下,将高校科研成果引入市场,为高校获得物质支撑。应该说,这是欧美国家创业型大学诞生的动力之一,但远远不是创业型大学的本质要求与全部内容。在建设创业型大学的热潮中,必须明确创业型大学的内部着力点在于培养创造性人才。对此,我们可以从3个方面来理解。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内在规定性
大学为培养人才而设,没有人才培养的需求,就不会出现大学。随着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大学的功能走向多元化,由过去单一的人才培养职能,走向教学育人与科学研究并重,后来又在致力于利用其独特资源直接服务社会。但是,无论大学承担多种社会角色,肩负几重社会责任,培养人才却是大学永恒的历史使命,也是大学区别于其他学术组织的特有属性。
事实上,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都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甚至可以视为基本途径。从科学研究来看,科学研究是源,教学服务是流,没有一流的科研成果,就不可能出现一流的教学质量。大学教学,必须以科学研究为基础,这是人才培养的一条基本规律,是不容置疑的。至于教学与科研的矛盾,更多的在于两者的内容结合度不强,以及工作投入比不当。从利用自身的学术优势直接服务社会来看,这正是大学培养人才的一条特殊途径。如果说中小学生是由老师教出来的,那么大学生是跟随老师“游”出来的。大学教师们带着学生做项目、搞研发、开展调研等,就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
创业型大学必定培养创业型人才
理解大学的基本使命在于人才培养,对于建设创业型大学非常重要。因为创业型大学诞生在高等教育财政紧缩以及知识经济曙光初显的时代背景下,解决高校办学经费紧张成为其主要办学动因之一。在这种价值观的支配下,创业型大学很容易步入以创业致富作为主导目标的轨道,偏离大学的存在依据与中心工作。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大学的本质与基本使命。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非常果断地肯定,无论因何而建的创业型大学,无论走向何方的创业型大学,只要属于大学,必定以培养人才作为基本职责,作为学校的第一个中心工作。
虽然同样以人才培养作为中心工作,但是,相较于传统大学来说,创业型大学培养的人才应该有所区别。这才是创业型大学人才培养的特性,也是创业型大学建设成效的体现。那么,创业型大学培养的人才有何特点?显然,既然以创业作为大学的身份类别,那么,这样的大学就是一所创业文化浓厚的CYE大学,这里走出来的学生应该具有一种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以及一定的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在此,我们可以将这种具有创业潜质的大学生群体称为创业型人才。如果一所致力于创业型大学建设的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具备一定的创业潜质,那么,我们就很难说该所高校已经迈入创业型大学的行列。
创业型人才不等于创业工作者
创业型大学必定培养创业型人才,也必定出现且应该出现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创业活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所有毕业生都从事创业活动。可以说,创业型大学培养出来的创业型人才,不等于创业工作者,只是表明这些人才具备创业潜质。因此,评价创业型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除了一定比例的学生创业实践这个量化标准外,更主要的是从创业潜质的角度评价人才培养的类型与水平。
所谓创业潜质,是指从事创业活动的潜在素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种创业潜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分析能力,即判断哪种创业活动最值得做,能够做到什么程度,采取什么形式能够做得更好,等等,在市场竞争白热化的今天,这种能力最为重要;二是协调能力,创业活动是一项复杂的实践活动,需要与许多单位与个人打交道,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可以说,能够处理好这些关系,也就能够开创一项事业;三是创业激情,社会上不乏具备创业素质的人才,但他们大都因为缺乏创业激情而远离创业活动,创业激情类似于火烧赤壁中的“东风”,属于创业潜质中最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学习但最能引发创业活动的要素。
应该说,创业型大学培养学生的创业潜质,最需要且最值得花时间的还是那种创新能力,或者说创造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自然会形成较强的分析能力,在完善个性以及学好技术性的交流工具之后,自然就培养出了协调能力。至于创业性的相关知识,则是在短期内可以获得的。可见,创业型大学培养创业型人才,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潜质,重点在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或者说创造能力。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