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早在2010年5月,教育部就曾提出将创业课程设为必修课,并拨经费用于编写创业课教材,聘请企业家入校任教。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高校绝大多数创业相关课程为选修课程,而且仍有不少学校未开设相关课程。
有专家指出,开设本科创业教育必修课还是有必要的,接受创业教育,并非让学生毕业后去创业。但由于师资等相关资源匮乏,要想让创业教育成为面向全体本科生的必修课,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
高校落实创业必修课“不积极”?
今年8月,教育部正式下发文件,提出“高校应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开学一个多月来,各地反响不一。除个别省份积极响应外,多数高校尚未开展落实工作。四川为例,成都商报的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均未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必修课。电子科大创业中心主任说:“毕竟最后走上创业这条讲究操作性和实战性道路的大学生很少。”交大教学研究科相关负责人也称:“我认为必要性不大。”
北京林业大学职业发展与创业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路军认为,之所以各高校对落实开设创业必修课不是很积极,一个主要原因是普遍存在疑问:绝大多数不想创业的学生为什么要上创业必修课?
路军说,绝不能狭隘地认为创业课就是教人创业。不创业的同学在创业必修课上收获也会很大。例如“创业基础”课程内容第四章是创业资源,不但对创业者有很大的思想提升,懂得资源整合的奥秘,对不创业的同学也意义深远,能让人领悟市场经济的核心法则——资源配置合理性。过去作为技术人员仅把自己看做一个员工,有了创业资源的知识背景,就懂得自己的核心技术在通盘的经济活动中的价值,既有利于争取到与自己贡献相匹配的合理报酬,有能调动起积极性,扬长避短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资源价值。
再如第五章“创业计划”对不创业的同学价值最大,已经有很多企业招聘对参加创业计划书大赛获奖的毕业生投出橄榄枝。在企业看来,能够通盘完成一份完整的创业计划,就证明这样的学生具备了系统思维的能力,对经济活动的内在关系有了较为通透的理解,入职后对接上企业真实运行的经验,就有潜力培养成为企业未来的管理者。事实上,很多参加创业机会大赛的同学都反映,在准备创业计划的过程中,全面历练提升了能力。
公益机构开设创业教育
此外,记者了解到,全球最大的非营利教育组织“国际青年成就”(Junior Achievement)在中国开设的第一门常规课程就是创新创业类的《企业经营决策实战模拟》,这门课程2001年在大学和中学同时开设,至今已有11年历史。
JA(国际青年成就)中国项目和业务发展副总裁骆莺认为,现在大学校园里对于创业的理解也有些狭窄,教育部施行这个措施,是在倡导一个特别好的方向。创业课程的内容应该分为两方面,一是基本内容,比如经济社会的基本现象,了解市场需求,对企业经营的重要决策,构建相关知识体系等。二是对于企业家精神的培养,这是其中的精髓所在。而师资方面,他认为需要有一些具有企业经验、创业经验的人来担任老师。比如JA董事李开复,他在30年前是JA“学生公司”的受教者,这段经历对他影响很大。在北美和欧洲,都是有具备创业经验的企业家来担任创业课程的老师。
■ 创业者说
创业需要系统学习与实践
●刘君,生物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现为某公司职员
自打从进校门开始,我就对这专业不感兴趣,我的兴趣在销售和市场营销上。所以在大学期间,我很喜欢看一些这方面的书,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营销活动增加实践训练,希望能有用武之地。
毕业后,我和几个同伴一起开办了一间小的礼品包装公司,我们几个人年轻、有活力也有创意,公司运作刚开始时看着发展势头不错,团队人数也从几个人壮大到十几个人。
但随着公司的逐渐发展,问题很快也暴露出来,因为前期对市场调研不足,造成新市场开拓难,而老市场的客户关系也没有很好的维护下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团队也暴露了很大的问题,意见常常出现分歧,没有人能够说服大家,还有合伙人出走的现象发生。久而久之,资金上的短缺也严重起来,大家的心都散了,于是公司也就关门了。
在我看来,一些好点子好创意并不是最难的,真正难的是管理能力,比如,我们当初创业时,就应该制定好一个计划,进行合作人的分工,出现问题后的解决方案。另外,还要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市场调研,这不仅仅要从课堂上学习,还要有大量的实战锻炼。以上这些都需要有一个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最要有具备专业经验的人进行指导,而不是仅仅依靠一两个讲座就能解决。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