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现在高校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您连续三年发布《创业教育中国报告》,并推动开创“创业基础”这门课,您能具体讲讲大学生创业教育吗?
李家华: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因为,世界经济正在由管理型经济向创业型经济发展,这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应包括三个层面的教育,第一层面是商业知识的普及。第二层面是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一个真正的企业家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冒险精神、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等。不论大学生今后是否实际创业,这些精神的培育对于大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和事业发展很重要。第三层面是创业的职业教育,即把创业真正作为自己的一份职业,这是比就业教育要求更高的职业形态的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真正给予大学生的是一种未来的发展观念和发展能力,它使得学生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能更主动更理智地去应对。创业教育不仅教授学生创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流程和基本能力,它还推动促进了高等教育改革。现在大学所教授的课程更多的都偏向理论,这也导致了我们国家大学生非常缺乏创新素质,创新人才不足源于创新教育不足,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创业教育是学生未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极佳切入点和选择。
现在“创业基础”已经作为一门必修课将走进大学课堂,成为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明确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不少于32学时,不低于2学分。这门课程要达到前面所说的创业教育要提升学生在三个层面能力的目标。
记者:当下,迫于就业压力,似乎有一种把创业教育当做“救援”的依赖思路,总是希望很快催生一部分同学去创业,以缓解就业形势。您怎么看待这种想法呢?
李家华:许多人都期待找到解决就业问题立竿见影的良方,因此,这种说法可以理解。前面我已经谈到过,大学生创业比例提高确实会对就业产生一个显性和隐性的促进作用。但就创业活动的本质而言,解决就业不是创业和创业教育的核心。因为创业作为一种商业活动,它首先是要通过创新来创造商业价值,而不是为了拉动就业。
同理,创业教育不是为了催生就业岗位而进行的教育,高校创业教育通过借助商业知识和商业活动的平台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以达到对学生的一种创新型教育,其核心价值是为了培育创新型人才,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高校创业教育不可能是企业家速成教育,不会拔苗助长,而应当是一种健康的素质教育培养体系,更多应关注人的发展和创业文化建设,而不是去“催生”创业。我们坚信,通过持续的推进创业教育,优化创业生态环境,不论有多少大学生去实际参与创业,都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
记者:您对那些已创业和正准备创业的大学生有什么建议吗?
李家华:我想说选择创业不一定是选择成功,而是选择做真正的自己。很多大学生问我创业难不难?我说创业很难,因为创业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但如果你有足够的创意和足够的坚持,创业也不像想象的那么难。创业是一个突破现有资源的束缚,发现机会、评估机会、实现机会的过程。创业讲求把创新作为生产要素,通过创新驱动,实现从零到一、从无到有、无中生有。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如果大学生能从自己身边的市场需求调查做起,从结合自己的学科专业去思考创新,从构建一个合作团队开始整合,就会一步步感知、学习和体验创业,就会逐步迈向成长的环节。我还想说,创业,几乎都会经历失败的过程,但失败所获得的远比成功获得的更珍贵,更有长远价值。更何况,创业不以成败论,创业失败也是真英雄。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置身创业将会利国利民利己。(本报记者 李玉兰)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