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的第二道门槛是自身能力不足。
调查显示,62.2%的被调查者认为“自身能力不足”。
在“你认为现有的知识技能是否能满足创业需要”问题上,56.1%的学生选择“不能满足”,18.8%表示“说不清”,只有19.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基本满足”,5.7%选择“满足”。因此,人际交流、市场分析和市场营销等成为大学生最希望开设的创业指导课程。
“许多人连创业的概念都弄不清,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具备创业素质?”陈曦说,“大学有许多锻炼平台,真心创业者根本不会局限在学校开设课程上。”
正读“高盛清华中国女性创业管理课程”的创业村官翟雅楠也表示上课可以开阔眼界,学会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调整心态,但这只能起到助推作用,创业真正依靠的,还是创业者本身。
事实上,困扰大学生创业的最大难题是市场推广困难。
调查报告显示,62.4%的学生选择了“市场推广困难”是创业的一大难题。
2010年,南通大学大三学生周军(化名)通过家庭出资、同学融资以及学校创业贷款等筹集50万元,在创业科技园开设了一家传媒公司。由于科技园地处郊区,园内传媒公司多达数十家,周军一直没有什么生意,2011年中旬,公司因为经营不善而倒闭。周军总结了创业失败的教训:“当时只知埋头苦干,盲目地随市场大流,没有吸引人的创业亮点,没有明确、正确的规划,自然无法拓展市场。”
因为“意见”规定获得大学生创业证的青年毕业5年内都可享受创业优惠政策,如今周军准备再度创业,与第一次创业相比,这次周军作了详细的市场调研,确定了潜在客户群,并制定严格的规范制度。
另一位创业者李凯认为“坚持”也是创业成功的关键。
“新公司名不见经传,在校学生也没有人脉关系,没有客源,开始3~5年几乎都是亏钱。这段时间非常难熬。”李凯回忆那段创业经历,“顿顿吃泡面,公交都舍不得坐,每天都得勒紧裤腰带过生活,好几个合伙人中途受不了都离开了,直到公司成立一年半后才有第一笔生意。”
“我觉得太多的人就是看到了这一时期的艰苦,才认为创业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陈曦说:“许多大学生只是停留在想法上,认为只要有钱、有知识就能水到渠成,害怕吃苦,渴望速成,殊不知,创业不可能一蹴而就。”
不成熟的认识,让49.1%的学生对创业预测前景有一定压力,16.4%的人表示迷茫。“如果真想创业又害怕失败,不如先建立‘工作室’作为实践平台,看看创业项目是否符合行情再决定日后发展。”陈曦提议道。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