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保”政策激发创业激情
弱势帽子不如老板椅子
大学生创业不是新鲜话题,“垃圾大王”、“IT精英”、“养猪大户”,成功案例可谓层出不穷、比比皆是。有人认为,国家日前将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纳入低保范围的政策出台,在剥离大学生“社会精英”的意识之余,更重于鼓励和支持毕业生们到基层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对于“低保”这一焦点话题,不少“正在就业途中”的大学生表示,与其被戴上弱势群体的帽子,倒不如放开手脚坐一回老板的椅子,无论成败与否,也算是人生的一次历练。
据了解,今后三到五年是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使就业压力非常集中。无独有偶,前程无忧近期在网上展开了一项关于大学生创业的调查,96.4%的大学生(含研究生)表示“有创业冲动”,仅有3.4%的大学生选择了“没有”,近7%的学生已着手开始了创业。记者从各大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了解到,学校根据专业和实际情况,不同程度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
市场竞争没有“温室”
已经着手创业的大学生认为,一方面是资金问题,另一方面是选项目和社会经验的问题,这些都是大学生们走上创业路最现实的障碍。缺乏启动资金首当其冲,仅此一项就搁浅了近半数学生的创业梦。学生时代一结束便踏入市场,社会经验的不足也是创业掣肘之一,有的学生创业者表示,特别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缺少企业运作及管理经验、缺少强大的背景支持、缺少权威的专业指导,都会成为事业发展的拦路虎。
记者从省教育厅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了解到相关政策,即对于从事个体经营的大学毕业生,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对从事自由职业、个体经营等方式灵活就业的大学生,提供必要的人事劳动保障代理服务,在户籍管理、劳动关系形式、社会保险交纳和保险关系接续等方面提供保障。然而,政策鼓励和扶持并不代表“温室”保护,勇闯创业之路者在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时,大学生创业者的身份不会有更多的便利与实惠,更多得靠个人的胆识和能力。
创业不妨再深刻点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对于自主创业,就业压力对大学生来说并非主要动因,实现个人价值、做自己想做的事,是众多学子创业的目标。个人的性格、机遇、创业项目相关实践经验、社会关系网等,都有可能促使学子做出创业决定。与此同时,大部分学生对创业本身的预期即事业整体规划并不清晰,只是抱着“走一步看一步”念头。对此,有成功人士建议,在创业之初要有清晰的思路,创业之中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必要时可聘请一两个专家做顾问,多借鉴成功企业的经验,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