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退学研究生身陷“骗善”风波 重庆男子段霖夏退学后,利用捐款开办公司,遭资助人起诉;段称,当时违心受捐,“自己有权选择生活”
■核心提示
四年前,重庆万州贫寒学子段霖夏考取研究生,为筹学费,街头当“棒棒”被媒体报道,获得数万元捐款后入学北大。
但段霖夏并没有拿这些善款完成学业,而是在北大度过两个学期后退学,把善款用于创业的启动资金。
近日,当年的资助人李富华获知段已退学并失去联系,感觉爱心被骗,向当地法院递交诉状,要求偿还4年来的善款4万余元。
而作为事件的主角,四个月来一直四处藏身的段霖夏则表示,没有联系李富华,是因为自己正遭到合伙人黄东裕的追杀,他甚至怀疑自己的恩人也受到了黄的利用。
而黄、李两人均称互不相识。段霖夏是被追杀还是为躲债,发生在万州的这场被指骗善谜局,真相待解。
“如果觉得我是一个骗子,真的让我内心非常难受。”8月8日,段霖夏面对记者,不止一次这样感叹。本报记者 吕宗恕 摄
段霖夏,今年28岁,重庆万州人,四年前,这位刚刚考上研究生的贫家学子,为筹集学费上街当“棒棒”,当地媒体获知后予以报道,之后,数万捐款而至,段霖夏顺利入读北大。
四年后,当年的资助者之一李富华发现,段霖夏4年只修完1门课程,并已退学失去联系,感觉善心被骗,遂将其告上法庭。
一时间,一场围绕北大研究生段霖夏“骗善”的风波由此展开。
本报记者调查发现,实际上,段早在三年前便已退学,并将学校退回的学费用于开办公司,但资助人李富华则表示并不知情,“后来又给了他两万多助学款。”
“那是我们合作开公司的钱。”8月9日傍晚,万州港码头,四个月来,首次现身万州街头的段霖夏说,他之所以躲着众人,是因为有人追杀他。
三天“棒棒”换被动受助
“我并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捐赠,”段霖夏说,对于受捐数万元,他是被媒体推上来的,自己没有选择。
李富华,在万州经营玻璃生意,他和段霖夏的相识,缘于2003年的一则报道。
当年,《三峡都市报》报道称,段霖夏从燕山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毕业后,因家庭贫困欠学校钱,“本科毕业证尚未拿到,北京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又到家”,为了赚够4.96万元学费,段霖夏和父亲一道当起了“扁担”(亦称“棒棒”,靠为别人挑东西挣钱。记者注)。
“当时看到父亲很辛苦,就跟着干了两天。”8月8日晚,段霖夏说,在他做棒棒的第三天,父亲偶然与一名记者聊起了儿子挣钱读书的事儿。
父亲的这次聊天和段霖夏三天的棒棒生活,改变了他的命运。
两个整版篇幅的报道,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数百人参与了资助段霖夏的行动。”当地一记者回忆,几天时间,就筹集善款3万余元。
涂军,奉节夔府大酒店总经理,她驱车数百里专程从奉节赶到万州,送上近百名职工自发捐助的1327.5元。
被感动者也包括李富华。“他是流着泪读完报道的。”8月4日,李妻谭小红告诉记者,丈夫首次捐出了2000元。
四年之后,受资助者段霖夏再谈起那次捐助,他的态度之变颇耐人寻味。
“我并不愿意去接受捐赠。”8月9日,段霖夏在受访时称,“至今我心里都不好受。因为我已经是成年人,我有手有脚,并非残疾人,接受别人的捐赠并不符合我个人的性格。”
段霖夏说,出于对父母的考虑,对社会的考虑,他违心做了不愿意做的事儿,“就是接受别人的捐赠。”
“开弓没有回头箭。” 多年之后,段霖夏这样看待当时的报道,“当时社会上捐资助学方面的慈善活动不多,大篇幅报道我也是一种社会需要。我推测报社、政府这样做,就是期望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以此形成一种良好风气。”
“媒体报道后,我差不多是被推上来的。”段霖夏说,“我自己基本上没有选择。”
本新闻共 6页,当前在第 1页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