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伴随日益严峻的国际就业形势,人们开始反思教育发展的经验问题,社会的发展要求改革学校教育,促使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作出新的尝试与探索。在这样的背景下,1989年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了“事业心和开拓教育(enterpriseeducation)”的概念,后被译成“创业教育”。尽管这里的创业教育内容尚不充实,多局限在事业心、进取心、冒险精神等本意上,但它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却昭示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面向未来,把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新的价值取向。
我国高等教育对创业教育理念的正式回应,始于1998年公布的《关于深入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从1999年开始,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社会所能提供带工薪的现成就业岗位却越来越少,培养既能求职又能够创造新的工作岗位的毕业生的创业教育,进入我国高等教育视野。
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大力发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引导大学生积极就业创业,将是高等院校主动适应社会需要,推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
创业教育:让学生成为思考者和创造者
笔者认为,为了推进创业教育,高等院校可以以课题研究为先导,推动创业教育理论研究,明确创业教育的概念、特征、作用与价值,形成丰富的理论体系,构建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尽快开设创业教育类课程,如创业意识学、创业技能学、创业社会学、创造学、科技发明学、创业指导课等。
改革教学方式和效果评估方法,培养适应性更强、个性特长更鲜明的创业型人才。提高与改善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成为真正的思考者与创造者。
另外,教学效果的评估要以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知识和信息进行创新的能力、合作竞争的能力以及专业技能与创业的结合能力为重要指标,设立相应的考核体系。
适时开展系列讲座及相关创业模拟活动,拓展学生的创业视野及能力。加强学科教学充分挖掘学科内涵,融入创业成功的案例,以学科为载体进行渗透,培养其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在学科建设上,提倡“文理互补”等多学科协作方式,加强“通才”培养,为创业教育打下基础。
创新形式:多种途径孕育良好的创业氛围
有不少人认为,创业教育就是让大学生创办创业园区,或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或从事技术发明、成果转让、技术服务,等等。当然,这是最典型的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但由于资金、条件和专业等方面的局限,它并不适合所有的在校大学生。
事实上,除了上述典型的创业实践以外、还有多种形式可以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和创业能力,如一种社团或沙龙的组织与管理、一次公共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路径的设计,等等,还可以针对创业热点及其相关经济环境开展市场调查,在调查中了解实际并进行自我教育,更理性地调整其创业目标。各种专业、各种特长的学生都可以在其中接受创业教育,这些都应当成为创业教育与实践的重要内容。
一个良好的创业氛围的形成对师生的影响是整体的、潜移默化的。要努力为在校生和毕业生的创业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创造条件设立创业基金、创业促进会、联谊会等组织结构,在资金和咨询辅导上为学生和毕业校友提供一定的帮助。增加投入,改善创业教学与实践的软硬件设施,普及创业设计、竞赛等。
大学生创业大赛移植于美国的商业计划竞赛,此类竞赛旨在为参赛者展示项目、获得资金提供平台,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创业“孵化器”。创业大赛不仅为大学生创业者闪亮登场提供了舞台,更重要的是提供了锻炼能力、转变观念的宝贵机会,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丰富学生创业知识,提高学生创业技能,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作者 吉林省白城师范学院科研处 张婧 曲殿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