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人人适合创业
近年来高校生从曾经的被迫创业走向主动创业,各地的创业大赛也越办越热。但一些创业初战告捷的“学生盖茨”们却显得比较冷静。
陈凯在作为典型两次被邀请回校参加交流活动后,便决定今后一概谢绝类似活动。陈凯发现那些对创业满怀憧憬的学弟学妹们,带着浓重的理想色彩,却很少愿考虑失败的风险。“人与人有太多不同,大部分的人适合按部就班地过日子,适合创业的仅是极少数”。陈凯并不掩饰自己有经商天赋。小学暑假,他就能把[创业网www.cye.com.cn]隔壁蚊香厂被水淹过的蚊香超低价购入,在太阳下晒干,再喷上绿色杀虫剂,来个重整如新。外面卖5元一盒,他卖5元两盒,很快售完。他说:“我希望多数大学生对创业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若以我为典型去煽动别人创业,说实话,我担不起这风险。看一个人是否有创业潜能,需要跟对方深入交流,以判断他究竟是无知者无畏,还是真的胸有成竹。”
有关专家认为,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一些基本因素需要考量———是否有创业的天赋、创新的精神;是否有成熟、可操作性的商业计划;是否有抗风险、抗挫折的超强心理素质;是否能“拢”住一批人,跟定他形成一个团队。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即便是有创业潜能的学生,也大多是在毕业后经过基层工作获得一些经验,再择机创业成功的。多年来,真正从校园直接创业成功的大学生,还是少数。
办公司已三年的郑大光告诉记者,学校所应做的,是尽快建立起在学生中寻找创业人才的“发现机制”,紧跟其后的是激励机制、项目评估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陈凯则认为,创业的“风险提示”尤其必要,“就像开车前会给你看车祸照片,抽烟前提示吸烟有害健康一样。”而莫轶伟认[创业网www.cye.com.cn]为,对大学生创业失败后的“干预机制”也很必要,“高校不仅要扶人上马,对创业失败者也应及时安抚,鼓励他们重新振作,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