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贫困大学生赚了钱 建创业基金帮同学
他们是一群靠国家及社会助学金上大学的贫困生,然而却凭着敏锐的头脑、勤劳的双手在校自主创业,并且把掘得的“第一桶金”反哺学校及同学,建立起第一个由学生投资的创业奖励基金会;他们组建的“学院之星”销售团队成了大学校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昨日上午,当宜宾学院2005级经济管理系财会专业学生郭杨从学院领导手中接过“爱顺创业奖励基金会”的批准文件时,他和几名享受国家助学金的贫困生都激动不已。“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来鼓励更多贫困学生走出心理自卑的‘阴影’,通过勤劳的双手来创造生活、创造未来!”
锻炼:创业实践消除自卑心理
22岁的郭杨是陕西汉中人,宜宾学院2005级经济管理系财会专业学生。“我从大二开始就外出兼职,记得第一次暑期打工是‘十一’黄金周帮一商家销售手机,8天赚了400元钱。”
和郭杨一起“创业”的2006级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黄朝忠深有感触。他来自成都新都一普通工人家庭,贫困生,自小心理自卑、性格内向,“考上大学后家里一直在为我的学费发愁,和家庭富裕的学生相比,自己总觉得很渺小。”站在记者面前的黄朝忠样子憨厚,话语不多,可一站到号卡代销点前,仿佛换了一个人似的,口齿清晰,谈吐很有亲和力,“代销号卡对他而言是一种莫大的锻炼,性格开朗了许多,他的销售业绩也是团队里最棒的!”
掘金:赚钱且学习课本外的知识
郭杨和他组建的这支“学院之星”销售团队校园创业掘得的“第一桶金”,要从2007年9月的一次迎新促销活动说起。“当时移动公司来学校招兼职促销员,向新生销售号卡等通讯产品,我也去应聘了。”郭杨回忆说,仅3天的迎新促销活动显得很火爆,他和同伴们做了市场调查,许多学生的换卡周期大约1个月左右,“学生换卡的更新速度很快,这就是一种难得的商机!”
于是,郭杨和两三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合计,干脆在那次迎新兼职促销活动后继续“专业”代销号卡,“我曾在一些通讯商家兼职打工的经验发挥了作用,他们纷纷信任地拿号卡给我们代销。代销号卡的利润都不低,就这样今年新学期开学仅一个月,团队便销售了420多张号卡,净赚近8000元!”郭杨兴奋地说,这次校园创业不仅尝到赚钱的甜头,还让他们这些学经济管理的学生弄懂了不少如“铺货代销”、“滚动结款”等课本上学不到的实用商业术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