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是否能成为更多大学生选择? 刘定传 每年四月,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应届大学生夹着简历四处奔波找工作的时机。时下,“找一份工作不容易,找一份好工作更难”已经成了大学生以及父母们的口头禅。然而,就是在这种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大多数大学毕业生都没有把创业作为一种理想的职业来选择,自主创业的意识淡薄。 实际上,创业是就业之母。日前,亚龙集团董事长张文荣、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等民营企业老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应当大力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这样一方面可减轻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经济活力的保持。 创业是无奈选择?
上海市人大代表张文荣最近完成了一份“大学生创业环境调查”报告。调查显示:尽管社会对于大学生创业的关注度很高,但是毕业后打算就业、考研和出国的大学生还是占了绝大部分,约占总人数的89%;而打算创业的大学生比例只有11%。就业、考研依然是大学毕业生的首选,而自主创业往往是大学生列在最末的被动选择。 在回答“为什么不选择自主创业”这一问题时,上述89%的学生几乎全部选择“失败率高”这一选项,这个数据说明严峻的市场竞争、创业失败的例子已经让大学生对创业怀有恐惧心理。在对不到11%打算创业的学生进行创业动机调查时(多项选择),“运用自己的知识,成就一番事业”所占比例超过了50%;居住第二位的是“自己当老板,赚更多的钱”,占了38%;选择“挑战自我”的人占到了28%;只有7.4%比例的人的创业动机是为了“解决就业”。 显然,尽管近几年的就业形势严峻,选择通过创业来解决就业问题的大学生仍然是少数。49%被访的大学生表示,缺乏相关的创业教育和实战经验是创业过程中的最大阻碍。他们普遍认为,大学生没有市场经验,设计产品时不了解市场需求,因此无法分析未来的商机而错过市场机会。与此同时,人际交往上的不成熟也将成为商场角逐的短板。 除缺乏创业教育外,另有42%的被访大学生认为,创业的困难还在于缺乏“第一桶金”。在被问及“如果选择创业,你愿意使用筹集资金的方式是哪些”时,46.1%的人选择了“银行贷款”,占据了最大比例。作为另外一大融资渠道的“风险投资方式”,却只有23%的大学生愿意采用。事实上,银行一般并不向创业企业提供贷款服务,偶尔为新企业提供的商业贷款也需要创业者用财产、设备和其他资产做担保。对于大学生创业者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上海能出马云吗 在中国经济重镇和改革开放前沿的上海,大学生创业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在年初的上海两会上,上海市委主要领导以“没有出马云这样的人”而提醒众人思考这一问题,上海多“白领”、少“首领”的话题重又受到关注。 客观来说,提出“上海为何不出马云”,并不等于说上海不适合民营企业发展。从陈天桥、郭广昌到梁建章、季琦、江南春,都是在上海白手起家的;史玉柱在上海东山再起;刘永行到上海后实现转型。从他们的切身经验看,上海创业和营商的优势是突出的,如人才多、信用程度高、交通便利、城市管理和生活条件好、金融服务强、信息发达、和国际接轨程度、员工职业化程度都比较高等等。但是,需要看到的是,和外资企业、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在上海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也间接导致上海大学生创业氛围一般,创业愿望不强。 去年,国内首个“城市大学生创业指数”在上海发布,这也是全国首次发布有关大学生创业热情和创业环境友善度的综合指数。调查对象覆盖上海6所主要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MBA等各种类型大学生1274名,大学生创业者28名。最终得出的结果是,上海大学生创业综合指数为60.5分。此外,创业热情指标和外部环境的创业友善指标分别为61.2分和59.4分。专家点评,60分只能是一个起步阶段,距离成功还很遥远。 另外几项相关指标调研显示,上海大学生对自我的“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评价普遍较高,两项指标分别得分64.7分和76.1分。但相比之下,“创业准备”指标仅为48.2分,说明大学生创业热情大于实际行动。此外“创业意向”得分53.4分,也说明了虽然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想法,但并不坚定。“综合来说,眼高手低的现象比较普遍。”项目主持人分析。 打造创业服务链 因此,专家呼吁,在保证市场公平的前提下,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些扶持政策。 去年年底,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优惠政策公布,在创业大学生办理人才引进、人才居住证等方面,有关部门将提供政策支持。但是张文荣从企业家的角度出发分析,认为这些还远远不够。他告诉记者,大学生创业,最难莫过于资金支持。虽然政策规定,大学生创业可以向银行申请小额贷款,但是银行大都不愿意贷款给这些规模小、风险大、还贷能力弱的企业,一套程序下来左查右查,最后可能不了了之,真正能贷到款的大学生寥寥无几。此外,有的大学生还表示,审批和前期手续就跑了近3个月,要享受到减免税优惠,花的时间更长,需要的手续更多。张文荣建议,政府的支持政策在具体落实中,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在资金、税收等方面加大程序上的支持力度,或者通过搭建平台的方式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如设立大学生创业的风险基金,组织民间资本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倡导成功企业家对创业的大学生进行经验支持等。 事实上,上海也一直在行动。2005年,上海在全国第一个设立了面向大学生创业的基金,每年投入资金总量约为1亿元,并在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上海理工大学等9所大学设立了基金分会。两年多来,已支持230多个大学生创业项目。虽然每个项目的投资额只有5万至50万元不等,但是,已有千名大学生从中受益,并从此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之旅。为解决大学生企业后续资金问题,上海大学生创业基金会与有关部门正着手制定信用担保机制,为更多大学生企业提供资金的支持与服务。与此同时,华东师范大学亮出“组合拳”:凡申请的创意产业项目被校方批准,学生可获得学校最多30万元的资助。对处于创业关键期的学生,学校允许其休学创业。大学生创业服务链有望逐步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