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浙江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的20名大学生开展了一场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当15天“保姆”。
“80后”大学生为什么要自讨苦吃?他们能否胜任保姆工作?在体验保姆工作的过程中,他们又收获了什么?
开始感觉很新鲜
7月8日,宁波市鄞州区中河街道东裕社区举行了一场大学生保姆双向选择招聘会,来自浙师大的20名大学生现场接受挑选,吸引了100多位居民前来咨询,当天就签下18份用工合同。直到第二天,仍有居民前来联系。
引起居民兴趣的不只是每小时5元的超低收费,还在于这些“保姆”普遍拥有英语四、六级证书,多才多艺,获得过奖学金的也不在少数。
“每小时5元只是一种象征性的收费,主要希望让大家感受一种高素质的服务。”带队老师徐贤说。
据了解,这20名大学生是经过层层选拔产生的。暑假前,这项活动引来了浙师大数理信息学院150多名大学生报名,最终胜出者除了学习成绩好、有一定专长外,还要求动手能力强,有做家务的习惯,并接受了为期两个星期的专业培训。
很多大学生表示,做保姆很新鲜,他们希望通过体验保姆的工作,锻炼自己吃苦的精神。
当好保姆并不容易
与普通家教不同的是,大学生保姆除了做饭、打扫卫生外,还要帮客户修电脑、陪护老人,给孩子温习功课、进行心理辅导等。
当好保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到雇主家的头几天最为困难,因为大学生要尝试接触自己以前不认识的人,熟悉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脾气性格。在这个过程中,不少队员有过受挫“碰壁”的经历。
队员王璐婷说,当初报名参加这次活动时,心里充满了热情。真正开始服务之后,因为家政能力不足、雇主不理解等种种原因,她觉得这是一份乏味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