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行为”必须登记,在我国已成思维定势。事实证明,不加区别的“登记”,不利于社会对创业就业价值追求。当前关注并支持大学生创业就业,首先要创新制度。上海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正如市委书记俞正声所言:“特别要激发年轻同志的激情和活力,调动积极性大胆创业,不断寻求发展”,因此要从创新“准入门槛”法律制度着手,进一步加快与国际“准入门槛”惯例接轨。其次,要创新管理模式。如对创业者选择“有限责任”和“无限责任”加以分类指导,区别“商业登记”与“营业登记”,宽严有度,执行不同标准,甚至将谋生型的创业式就业下放到社区管理。
其实,我国的准入制度改革已经起步,如2005年2月,国家工商总局发布有关规定,农村流动小商小贩免予工商登记;又如2008年国务院发出专项通知降低Cye.com.cn创业者市场准入门槛;放宽对新办企业注册资金和经营场所的限制,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程序和合同约定允许创业者将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等作为创业经营场所;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以及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市场准入条件。
相信,有中央政策指导,通过制度创新,创业价值观引导和创业指导培训,上海大学生和全民创业的热潮一定会融化危机中的坚冰,走好踏实的每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