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级政府纷纷推出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纷纷,希冀以创业带动就业,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在2月份,人民日报报道:上海工商部门近日推出大学生创业“零首付”新政策,重庆晚报报道:重庆出台扶持政策:大学生创业可贷一百万。
这样的政策不胜枚举,但政府需要扶持大学生创业吗?
从国家机制设计的角度,创业是作为促进就业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创业成功率是衡量政策成败的关键治标,而对大学生的扶持政策确实是降低了创业门槛,仅仅是创业门槛仅仅是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当创业主体本身缺乏成功要素的情况下,无论如何调整客观条件也是难以产生广泛的创业成功。这正如用非受精蛋去孵化小鸡,虽然可能成功数例,但始终是亏本买卖一样。
笔者无意否定大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力,同时也无意无视大学生成功的案例,但目前媒体报道过多的放在了成功创业的大学生身上,例如2月28日朝闻天下的报道创业学生开网店做纸箱供应商月薪达到七八千。报道无疑是真实的,但是报道报喜不报忧少报忧,这本身就是一种误导。
据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报告:一般创业企业的失败率在七成,而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则只有2%―3%。08年,广东省劳保厅厅长指出: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在广东就只有1%!而上海市社保局职业指导师指出:上海市青年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很低,甚至1%都不到。
大学生在经验、技能、资金、心态等等方面普遍不如已就业三五年的职业人,可以说:就业能力尚且欠缺,何谈创业能力?
党的十七大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并未将创业群体限定在大学生,笔者的意见是:政府的政府应该是鼓励有能力创业者创业!
要鼓励创业,但不要鼓励全民创业,更不要鼓励大学生创业,要扶持鼓励那些具备创业能力的职业人,职业人出来创业,第一成功率高,其自身获益,第二他成功了,做大了,有了人力资源的进一步需求,价廉的大学生可以进入他的企业,增加了就业机会。第三他离开了原企业,留下了空缺,给大学生一个切入社会和工作的机会。反之,如果是鼓励大学生创业,可是99%都失败了,到最后真的解决了就业问题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