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制放松了,门槛降低了,但现在市场风险却加剧了。如果仅仅为了解决就业问题而提倡大学生去创业,那成功率恐怕得打个问号。两三年后,这批创业的大学生中也许只有少数不会遭遇‘二次就业’尴尬,而大部分可能不得不重新回到求职的原点。”针对如今的大学生创业热,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主任苏勇教授直言,除了出台应急的优惠帮扶政策外,政府更应该考虑如何建立长效机制,以营造良好的社会创业氛围。 创业不能仅靠政府给大学生“喂奶” 企业注册“零首付”、对首次创业发放一次性补贴、提供低价甚至免费办公场地、免除前两年的公司税……最近上海市及各区县针对大学毕业生推出的创业优惠政策,力度之大更是前所未有。在肯定这些政策的可行性之余,苏勇教授不无担心地表示:现在政府对大学生是没钱给钱,没地的给地,没经验给找几个专家指导论证。但创业的本质精神是创新与冒险,只靠政府不遗余力地“喂奶”,并不能保证创业活动的持久与成功。 2008年毕业于交大数学系,目前自主经营一家名叫“方正考研”辅导机构的小王,也向记者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小王从自己两年创业的经验中得出结论: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并不仅仅取决于国家政策,还需要自身对于市场商机的准确判断。“现在很吸人眼球的‘零首付’政策,看上去是一块非常诱人的蛋糕,但实际上企业正常注册最低资金也只要3万元。因此对于真正有计划有准备的创业者来说,这个根本不会成为起步的瓶颈。”小王说,“创业本来就需要拥有一定资本和相关经验,构成起步的基础,如果你除了冲动的想法,其它什么准备都没有,靠临时的优惠政策扶持,在现在的社会里不可能成功创业。” 坚持创业才不至于“二次就业” 苏勇教授表示,选择起步低、规模小的公司更切合目前大学生创业现状。小企业一方面规避风险的灵活性高,但另一方面抗风险能力又明显不足,因此,对初出象牙塔的大学生而言,不管是开个小店卖东西,还是成立家教中介提供智力服务,坚持与毅力都是相当关键的因素。当遇到资金、市场、管理经验等各种挫折时,有没有坚韧不拔的精神,能不能咬紧牙扛住,直接关系到创业成败,而这也才是真正考验和锻造企业家的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