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鼓励创业,政府出台了创业小额贷款上限提高到10万元,并对从事微利项目的由财政据实全额贴息。毕业两年以内的大学生从事个体经营3年内免收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等优惠政策。但响应的大学毕业生仍是寥寥无几。(3月24日苏州日报)
一面是大量毕业生需要就业,一面是职场之中一职难求;一面是舆论言之谆谆:与其“抢”饭碗且未必能“抢”到,不如自己给自己“造”饭碗,一面是大学毕业生们无动于衷,不愿自己创业。苏州的这个情形,在许多地方都有。大学毕业生为何不愿自主创业当老板?除了学校缺乏这方面的教育,大学生缺乏经验,面对市场缺乏判断,对创业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不了解等因素,还有一个更深刻的背景。
大学生不愿自主创业,恰恰折射出创业氛围不如人意的困境。一些政府部门嘴里也在喊支持个体、民营企业,可实际旦总是有意无意地制造一些障碍。这些障碍,常常以“玻璃幕墙”的形式表现出来,好政策看得见却拿不到,总之是兑现难,落实难。更有难以言传却可意外的刁难无处不在,凸现出一些人骨子里歧视个体、民营企业,将其当成“另类”。有统计资料可以形象地显示这个创业困境:我国个体户数6年间净减810万户,平均每年减少135万户。
创业精神、创业憧憬的消退,既是社会现实的产物,从另一角度看,又是对加快改善市场环境,优化创业氛围,创造更大的社会空间,鼓励和容纳多元和创新人才群体的深沉呼唤。倘若没有创业环境的真正优化,即使今天有大学生走出了创业第一步,又有多少能做大做强,走得更远?我们呼唤、期待全社会Cye.com.cn创业大潮,尤其是在就业成为当前最突出的民生问题的大背景下,创业之意义乃是不言而喻。然而创业需要宽容和谐的环境氖围。只有宽容和谐,社会的创造热情才会高涨,创业者才会在开明包容的环境中发挥才能;反之则想干事的人会瞻前顾后,放不开手脚。倘若“隐形门槛”总是多多,又如何让创业者后顾无忧? 奚旭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