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有一个MBA学生成功创业,从四个同学合伙,到发展5千万元销售额。当这个学生把自己的经历写成论文,学院有关部门却死活不让过!认为不符合论文要求”。上海市政协常委、同济大学教授吴光伟用此为例,建议高校改变评估标准,激发学生创业。
吴光伟提出,当前大学生创业中存在的困难归纳起来为“四缺”:即缺经费、缺经验,缺勇气和缺氛围。关于经验、勇气、氛围这三个方面,他提出两点建议。
大学开设创业课程:各个大学可开设作为必修课的创业课程,让学生知道如何进行工商登记、验资、申请执照,如何开业,大约需要多少投资,根据市场需求和个人的兴趣、素质及周围环境决定从事哪个行业。
大学应鼓励学生写创业论文:要鼓励学生创业,首先应改变学分制,允许学生用创业思想和相关结果作为成绩,可以缺少学分,并用创业的执照或具体成绩来充抵学分,把创业经历写下来作为论文,并顺利通过毕业。
吴光伟说,创业勇气和氛围主要与大学大环境和评估标准有关。大学至今为止,还是以考分定学生优劣,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所以才会出现高质量的创业论文不被通过的怪事。同时,大学要全面鼓励学生创业退学,或保留学籍去创业,成功了下海,不成功再回来读书。大学没有这样的氛围,没有学生敢创业。
吴光伟还建议,教育部门应制定新的学校评估标准。把一个学校有多少人创业作为评估一个高校活力的标准,有多少篇创业论文作为高校科技创新的得分数。不从根本上改变,鼓励大学生创业就是一句空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