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百科小子
提问者:张曦妍(上海金杨路)
解答者:苏令银(上海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问:前段时间出现的“考碗族”一词及其现象,令人感慨良多,不知是喜是忧。请问,到底应该如何看待“考碗族”?
答:俗语中,人们常把工作岗位形象地比喻成“饭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在求职过程中,纷纷将目标锁定为公务员。对此,有好事者表示,考上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的相当于捧上“金饭碗”,省一级的为“银饭碗”,地市级的是“铜饭碗”,街道(乡镇)一级的可视为“铁饭碗”。在网络上,四处参加各级别公务员考试的这一类群体,被统称为“考碗族”。
“考碗族”是求职者基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情况而作出的选择。毕竟,在政府机构中从事公务员工作,可以获得较为稳定的工资、福利等有形待遇以及社会地位、声誉等无形收益。因此,“考碗族”现象的出现,有其合理性。具体来说,作为一个求职手段或途径,不能予以全盘否定;但如作为唯一的目标并为此全然不顾别的机会,则既不合理也不应该。
当然,“考碗族”的盛行也折射出深刻的社会问题:一方面,求职者过分向往和高度集中于公务员队伍,有可能造成社会人才资源配置的畸形,带来资源的严重浪费;另一方面,还反映出年轻求职者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创业精神的消退和不足,这从侧面显示了商业环境质量的下降以及市场吸引力的衰退。
其实,越是就业艰难的时刻,求职者越应保持积极、创新和理性。当前,尤其有必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改变原有的职业价值取向,实现多元化择业。
事实上,公务员岗位同样是一个高负荷、高挑战性的工作,获得社会地位也并不只有“考碗”这座“独木桥”。求职者应该根据不同的兴趣和才能,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此外,还可响应号召,到西部、基层乃至海外去,开创一片新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