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创业寄予了极大的期望,政府相关部门和高校也采取了许多措施扶助毕业生创业,然而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成功率却非常低。原因在哪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高校毕业生虽然接受了较为系统的教育,但在核心竞争力方面,与其他创业群体相比,并不具有明显的优势。这是高校毕业生群体不愿、不敢创业以及创业不成功的首要原因。当前,包括一些重点大学在内的许多高校,专业与课程的设置在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方面的作为并不十分显著。以人文社科的相关专业为例,基本上所有课程的教学均基于知识的传授,对更为重要的如洞察力、判断力、理解力、想象力及思考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较为欠缺,对于更深层次的应内化为大学生核心素质的,诸如志向、视野、学习热情、求知欲、责任感、独立性、意志力等性格因素的培养与提升更是欠缺。
与其他群体相比,刚刚离开校园的高校毕业生还具有经验不足、资金缺乏等比较明显的劣势。激烈的市场竞争与平静的校园生活截然不同,作为创业者必须十分清楚市场需要什么、需要多少、如何组织生产、怎样销售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对于刚刚离开校园的高校毕业生来讲,涉世未深,即便有创业计划,甚至还参与过一些相关的社会实践,但是,很多社会实践与实习活动不过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距离对该行业该领域的真正了解还相差甚远。
况且,对这一群体而言,创业的资金还普遍缺乏,虽然某些地市为他们的创业提供了小额贷款、初期免税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但是,这些资助毕竟有限。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的阶段,但是,社会在对待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与创业问题时,明显带有精英导向,比如,高校与社会在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创业方面的培训与教育时,依然钟情于高科技或大规模等较高层次的领域和行业,对普通的服务行业,比如开个水果店、鲜花店、服装店、小肉铺、小饭馆等较为鄙薄。可是,较大规模与较高层次的领域不仅需要较多的资金,还需要对该行业相当了解,对于一毕业就创业的高校毕业生群体而言,除非是家族企业,否则,对于其中的大多数人,从小干起恐怕是必然选择。这样做一方面摆脱了毕业即失业的困境,同时积累了经验,积累了资金,为未来更高层次和更大规模的创业奠定基础,也符合企业成长的一般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