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企业生存尚且面临“过冬”的窘境,脆弱的大学生创业又如何生存呢?尽管国家出台一系列刺激政策,各地都在推进全民创业,但对于即将毕业走向职场的大学生而言,“创业”依然并非说说那么容易。
毕业生:缺经验创业成功难
学营销毕业的孔博2007年毕业后创办了一家文化传播公司,但公司因陷入困境,最近打算关张。他说:“毕业时,我觉的自己在校期间曾做过活动策划是创办了这家公司。可没想到办起来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一年多了,一个活动都没有搞成。基本没有收入。”
孔博的经验并不是大学生创业失败的个例。与其他群体相比,刚刚离开校园的高校毕业生还具有经验不足、资金缺乏等比较明显的劣势。激烈的市场竞争与平静的校园生活截然不同,作为创业者必须十分清楚市场需要什么、需要多少、如何组织生产、怎样销售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对于刚刚离开校园的高校毕业生来讲,涉世未深,即便有创业计划,甚至还参与过一些相关的社会实践,但是,很多社会实践与实习活动不过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距离对该行业该领域的真正了解还相差甚远。
学校:创业应增“中试”阶段
在河北金融学院有一个专门的基地,里面有将近200名大一、大二的学生,在老师协助指导下,并通过同学的团队合作,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为本地在做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提供网络营销推广和服务。即使面临金融危机,项目运作也才几个月,但已经有学生在一个月之内为企业带来了15万元的订单。据该项目负责老师张明业介绍,“学生在为企业带来订单的同时也得到了相应的工作机会,让学生一进入校园就进入准就业状态。这是让学生们从在校期间开始准就业,真刀真枪的体验在互联网上做生意。不仅是学习电子商务的同学能做,像外贸英语、物流、金融等等,所有商科类专业的同学都能通过这条渠道实现就业。”
清华紫光教育机构总经理李凌己说,在技术转移中有一个概念是中试,往往指一个科研项目在实验室研发成功后到市场产业化之间的一个过程。同理,创业教育也存在着经过课堂培训的“实验室成果(学生)”到真正适应市场进行创业的过渡问题。如何有效解决创业教育的这个问题呢?加强创业教育过程中的“中试环节”,应该是一个有效的对策。让学生在学习创业知识的同时,在现实中体验或实践创业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创业活动的成功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