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店超过3钻可认定为自主创业

杨甫刚(前)和他的合伙人在他们网店的一个批发仓库里,每天都有大批货物从这里被运走 周馨

在义乌工商学院创业园的很多教室里,学生忙着在网上谈生意,旁边摆放着货物样品 周馨
特派记者 姜燕 撰文 当许多大学毕业生仍为“一职难求”而苦恼时,浙江义乌工商学院的不少学生月收入已超过1万元,并雇用起同班同学或学弟学妹。 在网上没花过1分钱,甚至不懂如何网上购物的义乌工商学院负责人,在学校的大会小会上一再鼓励学生开网店,自主创业。 大学生开网店解决就业问题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日前,浙江省教育厅发出通知,由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开办的网店,超过“3钻”可认定为自主创业,将获得一定优惠和落户政策支持。 还没毕业月收入就达4万元 这个1985年出生、复读两年才考上义乌工商学院的学生,还没毕业即创造了月收入4万元的神话。 离义乌工商学院不远的一个居民小区地下室里,4个格子间十字形分隔,“蜷缩”在堆满货物的仓库。瘦瘦小小的杨甫刚和他的3个合伙人商量着公司的名字。原先起了一个名字叫“商远”,可惜被人抢注了。 今年6月刚毕业的杨甫刚已经雇了14个人,为他的“双皇冠”淘宝网店服务,同班的一个女同学被他任命为经理。他自己则将更多的力量投入筹建中的公司。 3个合伙人是他的高中同学,3个同学读的大学都比他的好,有一个是武汉大学毕业的,另外一个本来已经有了一份月薪4000多元的工作,还有一个人完全可以等着继承家业。 “他们都觉得我做的这个事有潜力。”杨甫刚摸着后脑勺,笑着说,这是他的习惯动作。 2006年,当杨甫刚考进义乌工商学院时,下岗的父亲对他的希望是:毕业后当个公务员。可他觉得父亲的想法过时了。他开始在学校里倒腾,收易拉罐瓶子、卖袜子。2007年4月25日,杨甫刚的网店开张,挂出第一批十几个商品信息。从此,他开始了骑着自行车、驮着蛇皮袋,在校园里“做生意”。 杨甫刚的市场营销只考了53分,可他迅速将淘宝网店做到“5钻”(淘宝级别,越高越好),毕业时已经是“双皇冠”卖家,这是多少淘宝卖家梦寐以求的。为他打工的客服已经有6个人,都是同班或学校里的同学。 “那些课我觉得学了没用,这就是我成绩一直不好的原因。”说这句话时,杨甫刚的声音突然高起来。 学院实行“钻级转换学分” 义乌工商学院“雪峰楼”一楼创业园区的热闹和三楼、四楼教室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整所学院弥漫着经商的气氛,全校8000多个学生中,有2400个学生经营网店或实体店,1200多个开网店的学生中,达到“钻”级的就超过400个。2007年底,雪峰楼的2600平方米教学场地被划为“创业园”,专门为开网店的学生提供场地。 创业园的教室,更准确地说是“办公室”内,“淘宝旺旺”的“叮咚”声此起彼伏,守在电脑前的学生们十指如飞,回答着买家一个又一个问题。墙边的货架上,摆放着花花绿绿的样品,从化妆品到空调被。丢在纸箱里的货物等着被打包运走,黑板上贴着快递发货的流程图。 这些年轻人毫不掩饰自己的梦想,创业园教室的墙上,贴着中国电子商务“教父”级人物马云和本校“创业三杰”(何洪伟、杨甫刚和周振辉)的照片。 经常有人在这里熬到凌晨二三时,“旺旺”几乎不再响起的时候,他们才满意地回到宿舍或租借的房子睡觉。在创业园随便打个铺,凑合一晚的学生不在少数,其中不乏女生。 期末考试结束的那天晚上,国贸系的大二女生张丹丹就在“雪峰楼”待了一夜,凌晨3时睡下,早上不到7时又爬起来。 她的网店刚开了一个学期,就达到了“3钻”,这是院长贾少华说的网店“生死线”,到了这个级别,网店做起来就变得很容易。她管理着4000多种商品,这个数字曾令一家商业媒体的记者大为惊叹。 对于期末考试成绩,她淡淡一笑:“60-80分,及格就行。我们这一代人,不喜欢被别人支配着去学那些没用的课程。而是需要学什么,就去学什么。” 倡导学生开网店后,义乌工商学院推出了“钻级转换学分”的做法,有的系规定,淘宝店达到“3钻”,市场营销课程就算及格;“4钻”算良好;已经达到“5钻”的,就不用学这门课了。 2008年12月,学校成立了“创业学院”,目的就是解决事业做大的学生在原有课程设置上产生的矛盾,同时对他们进行专门的企业家素质培养。学院的学生在课程上享有特权,即可以用学院开的5门课,置换本身所在系开设的专业技能课和选修课。工商管理系大二学生王佳荥,就用合同法、人力资源管理等5门课,转换了艺术欣赏和网络营销等课程。之所以换掉“网络营销”,是因为“书本里的知识太老了。” 经商潜力在实践中被开发 鼓励学生开网店还能帮学生戒掉网瘾。王佳荥,这个将生意做大、搬出校园的大二学生已经不愿谈他当“网瘾少年”的历史,他更愿意介绍他的纸箱生意。 实践中,学生们的商业头脑得到充分开发,他们对商业销售流程了如指掌,和找上门来的厂家谈商论价。王佳荥的“创举”在于,他看准了卖家们的需求,做起纸箱生意。现在,很多开网店的同学都在使用他卖的纸箱。有趣的是,他老爸是开纸箱厂的,他却从另外一个纸箱厂进货,理由是“价格更低”,儿子精明的经商头脑让老爸乐得合不拢嘴。 “创业三杰”的另一人物周振辉,今年只有20岁,商业眼光却倍受推崇。知道记者要来,他早已一手拿着一只拖把,一手拿着策划书,在雪峰楼前等候,准备好好介绍一番自己的新策划。 2008年9月,正当其他同学蜂拥而上开网店时,他静观其变,发现很多同学进货量少,批发商不愿意批给他们。于是想出一个“供货平台”的点子,用自己当业务员赚来的数万元钱大批量进货,再分批给开网店的同学。想好之后,他闯到院长办公室,向贾少华阐述自己的“金点子”,想争取一间教室当样品仓库。贾少华一时没听明白,因为忙只好告诉他“过几天再说”。谁知,周振辉调头就拿来一张海报,摆在院长办公室门口,他倔强地想“你进进出出都看到它,好奇心早晚会被勾起来”。4个小时之后,他再去找贾少华时,果然如愿以偿。现在,“供货平台”已经成为学校里继网店之后的又一主要的商业形式。 他新写的策划书上,再次提出一个崭新的商业模式。他认为,网店零售商之间压价现象严重,零售业面临恶性发展。他提出,大学网店销售平台和厂家建立联盟,网店向厂家提供产品更新换代的信息,以此置换厂家超低的出厂价,在销售中获得产品和价格优势。他已经靠这份策划书和积累的社会关系,吸引了十几个厂家加盟,并已经开发出几款适合网络销售的新一代产品。他拿的那只拖把,便是一个例证。 【焦点关注】不能再继续一元化教育模式 2009年6月,义乌工商学院2553个毕业生中,自主创业的占15%,其中13%开的是网店,2%既有网店也有实体店。 这是令院长贾少华高兴的数字。对教育改革一直持有鲜明个人观点的贾少华,终于看到了他尝试改革的量化数字。 2007年底的一天,他约见了淘宝“5钻”级店主、大三学生杨甫刚,恳谈了半小时后,告诉他:“有什么事情尽管来找我。杨甫刚,你是学校的英雄!” “这样一个成绩平平的学生,一下子就变成英雄了?”老师们议论纷纷。贾少华接下来的言论和举动更令一些老师大惑不解。“无论大会小会,只要轮到我说话,我就大讲鼓励学生开网店,自主创业。”对于“钻级替换学分”“课程置换”等“大手术”,更是难以得到部分老师的理解。 贾少华认为,高校有研究型高校和应用型高校,义乌工商学院是职业院校,连三本院校都不是,延续精英教育的思想,是误人子弟。这些学生即使拼命考英语六级、学计算机,也学不过名牌大学的学生,就业时依然缺乏竞争力。应该鼓励其自主创业,而网店是虚拟社会带给我们的机会。 他并不鼓动每个学生都去开网店,“我们不能再继续一元化的教育模式了。”在学校浓厚的创业氛围中,依然有85%的毕业生选择了上班,做酒店服务生或导游,其中有开网店失败的人。 很多人认为,学生总想着开网店就不学习了。对此,贾少华表示:“学生的网店上规模后,面临财务、仓库管理、合同法等问题,学习的需求非常强烈。有了新的需要,学习变得积极主动,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 也有人质疑,这种模式依托于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无法复制。贾少华回答:“每个地方都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事实上,很多学生已直接与各地厂家联系,不再从小商品批发市场进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