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专题:高校被就业(专题)
最近“被就业”一词在网络迅速蹿红,指的是有不少应届大学毕业生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却被所在学校统计进了就业率。“被就业”讽刺的是虚高的就业率,痛斥的是作假连年轻人的饭碗也不放过。对此,昨天教育部发言人表示,这只是个别现象。(7月28日《京华时报》)
“被就业”是不是个别现象笔者不知道,不过高校高昂的就业率和社会上大批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的确让笔者困惑。如果不是大学生“被就业”,那就只能是高校虚报了招生人数。而这,显然不太可能。
“被就业”不可能由高校单独完成,因为高校即使再神通广大,也不可能有那么多样化的公章。能够让一叠叠的就业协议书盖上形形色色的大红公章,非有用人单位的配合不可。这一点并不难办到。作为人才主要输出地的高校,当然会有一些关系单位,这些单位虽然不一定每年都能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但提供公章在就业协议书上盖一下还是很容易的。再加上高校教师们的私人关系,想让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协议书都盖上所谓的用人单位的公章实在不难。
就业协议书虽然盖上了公章,但蒙骗的也不过是有关部门和不知情的公众罢了,到底骗不了在就业路上奔波的毕业生和人才市场的需求。
当前,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之所以大量过剩,并不完全因为毕业生数量过大,还有人才供需失衡方面的原因。而虚高的就业率让有关部门看不到究竟哪方面的人才过剩,哪方面的人才不足,自然难以在专业设置上做出正确的决策。到头来,本该热过劲儿的专业仍然持续高烧,人才紧俏的专业却没有及时扩招。
用人单位配合高校抬高就业率可能是为了人情,高校或许也觉得这是和用人单位的有效对接,然而这样的配合与对接换来的只能是用人单位和高校越走越远。不是吗?现在有许多企业已经觉得大学生“不中用”,如果再帮忙抬高就业率,岂不是让培养“不中用”大学生的高校继续培养下去,而这样培养出的人才又怎么能和企业共谋发展?
按说,高校与用人单位的有效对接应该是高校、企业、人才、社会都能获得良好的发展,但“被就业”却只能让高校获得短暂的利益,对企业、人才、社会都是一种伤害,这样的对接是一种畸形对接,一种短视做法,是高校和企业缺乏长远眼光和责任感的表现。
作为“被就业”的始作俑者,高校应该反思整顿,不过,作为“被就业”协作方的企业,也应捂紧自己的公章,不要胡乱加盖。否则,这种抹不开情面的“假岗位”提供多了,必然害人害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