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专题:高校被就业(专题)
此前西北政法大学有毕业生在网上发帖称,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让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千方百计获取一纸就业签约,这迅速在网上形成了一个新名词“被就业”。对此,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7月27日回应说,教育部对高校出现就业率统计误差实行一票否决制。她称,绝大多数高校的就业率统计数据是认真准确的,据教育部的了解,“被就业”的问题只是个别情况。(据7月28日《新京报》)
我们当然不能把教育部如此神速地称“‘被就业’是极个别情况”视作调研效率高。因为全国610万大学生今年毕业于1800多所各类高校,在本月20日西北政法大学的毕业生首次在网上捅开这层“被就业”的窗户纸之后,教育部纵有三头六臂,也无法在短短六天时间内完成如此浩大的调研工程。其实续梅也说,之所以认为“被就业”是极个别情况,并非他们进校摸底调查,而系教育部了解情况后这么认为。
在当前中国诚信气氛不浓的环境下,特别是惩戒不诚信的体系疲沓的情形下,要到一千多所或许早就弄娴熟了“被就业”怪招的高校“了解”到真相,谈何容易?因为谁也不敢拿下一年度的学校招生规模开玩笑。如果“巷子里扛杆杆直来直去”地上报“被就业”实情,那不成了搬起石头砸学校的饭碗?所以,教育部抛出的这个“被个别”与一些学校屡试不爽的“被就业”之间无本质区别。这好比说“皇帝新装如何漂亮”的那些大人一样可笑。而西北政法大学的发帖人,就是“教育部新装”里实话实说的那个可爱的孩子。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皇帝新装”里的孩子那样能直言,而是互联网高度发达与快捷的今天,一些人想捏着鼻子哄眼睛没那么容易了。甚至会因“玩技”蹩脚而讨来网友雨点般飞来的“板砖”。经济大环境在那明摆着,身边亲朋好友的孩子一毕业就待业,这是无以争辩的就业现实。“被就业”这种较为普遍的“被统计”的做法,并非只有教育部去调查发现了才客观存在,而是一直存在于大家的身边。毕业未就业的大学生的感受是真切的,这种就业岗位不济的现实,并不会因为教育部坚守“被个别”而有所改变。
实际上,失意的学子抛出一个又一个的“被就业”案例,并非故意找茬,而是就业不公土壤产下的“被就业”怪胎。只要我们稍加留意最近一段时间各地大学生招聘会的报道,到现场招兵买马的,民企(又以服务型行业居多)占据大多数,而当地业务仍旧红火,而带有垄断资源性质的国企,却难见踪影。原因很简单,在就业不公的意识软环境,与就业形势严重不妙的硬环境的双重作用下,在这个国企高管层面上,顺理成章地联手铸就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守岗意识”。
如果教育部真替各高校就业率连年下降揪心挂怀的话,并非完全无路可走。实际上,这方面大有可为,比如,先找准大学生就业形势不佳的直接原因,以期调整我们人才培养理念上的偏颇部分,并从宏观上平衡与调节各大高校的招生规模和专业配置;其次,深度调研大学生就业不公的所有制度性成因,尽快荡涤我们社会劳动体系上存在的不公意识沉疴,让所有学子都平等地到就业市场去公开展示与搏击,让近亲的、不公的、权力的背后推手从就业平台上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