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合肥10月23日电(记者朱青)下午4点,安徽省合肥市官亭路大学生创业一条街。刚刚走出大学校门两年的甘正权与平时一样,将U盘、鼠标等商品摆上货架。创业街开街2个月以来,他是为数不多坚持到现在的几个大学生摊主之一,与他一起从这里起步的34名大学生摊主,已经有19人选择退出。
2010年8月,合肥市琥珀街道在安徽农业大学附近的官亭路开设了大学生创业一条街,街道投入12万元搭设雨棚、货架等,并为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免费铺位,免收相关管理费用,提供初期的政策咨询、创业指导、创业风险评估、免费办理免息小额贷款等优惠政策。
不管是大学生创业者还是相关管理部门,在创业街建立初期都抱有极大的信心和热情。“当初报名的大学生超过100人。”琥珀街道副主任朱焱峰说,报名的学生络绎不绝,甚至让街道一时难以选择。
可是,这种火热的激情在短短2个多月就消失殆尽。不断退出的大学生摊主,空荡荡的摊位和货架,在喧闹的城市里,这条“创业街”显得萧条冷清。“学生出摊的越来越少,看着一条街这么萧条,我们心里真不是滋味。”朱焱峰说。
合肥市的这条创业街,再次验证了中国众多大学生创业街“火热开张,迅速冷却”的怪圈规律。
2005年,被称为中国大学开办的首条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创业街,江苏省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街”,在冷清的生意中夭折。
2009年,广东省江门市“大学生创业一条街”开张半个多月就“人去楼空”,管理部门只能“停业整顿”。
2010年,湖北省武汉市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近1000平方米的创业实践基地生意冷清,难以为继。同样陷入困境的,还有号称“武汉市大学生创业基地”的华师文化街
今年中国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630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为解决不断扩大的大学毕业生“求职难”的问题,中国各地先后组织建立了形式各异的“大学生创业街”,从最初的摸索阶段,到如今的配套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街”这朵娇嫩的花,尽管有了“温室”的保护,却依然避免不了“凋零”的命运。
“我花500多元进的衣服到现在还有不少压在手里。”安徽城市管理学院的邬焱君是“撤退”的19名大学生之一。由于没有经验,邬焱君进货价格甚至比邻近摊位衣服的售价都高,而以学生为主的顾客最看重的还是价格低廉。“摆了一个多月,多半是原价销售,有时候连本都保不住,只能放弃。”她说。
徐留洋却是这条街上的“成功人士”。他的牛仔裤生意平均每天有上百元利润。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平面设计专业的他,现在还买了一辆小货车用来运货。
徐留洋认为,创业若想成功就必须坚持下去,而他的坚持是这条创业街仅存的“硕果”。“做生意没有一开始就赚钱的”,起初自己的服装生意也亏过不少钱,但是慢慢地积累了经验,最终以低价牛仔裤抢占了学生市场。
“大学生创业一条街在合肥乃至安徽省都是首创,我们也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还在摸索。”朱焱峰说,“在这里,学生们或许成功或许失败,我们只是希望他们能获得宝贵的经验,对以后创业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