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花开,又到一年毕业时。创业还是就业这是很多大学生面临的一道人生选择题。
“十一五”期间,深圳大学强化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成功应对了全球金融危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冲击,参加校园招聘的用人单位逐年递增,2010年达到2500多家企业共16000多个岗位,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5.6%。
毋庸讳言,深大绝大多数的学生毕业后选择的是就业,然而,在深圳大学,也有不少学生,选择的是艰难的创业之路。
创业,在深大校园内,不是一个新鲜的字眼,也许,这个美丽的校园,从建校伊始,就带着敢于创新的DNA。
1983年,深大实行学生自治管理,以“勤工俭学”为基础,校内各项活动都有学生身影。1984年初,由管理系学生开办第一个小卖部,从“部长”到“店员”都是学生,买卖双方沟通畅顺,反响不错。随着深大搬到新校址,学生商店、书店等场所呈燎原之势,最后集中在深大教学楼前开业,形成了当时著名的“深大一条街”。这里曾是部分深大创业人的起点。
名声很响的“实验银行”也于当时创办,从“行长”到工作人员全是在校学生。老师的工资由学生银行发;学校基建办和公司找学生银行贷款;流动资金由1984年底的不足50万,暴增至1995年的1.5亿。
深大学子深受广东悠久经商历史和深圳“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熏陶,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有强烈的创业欲望和诉求。这一传统一直在深大校园内延续着。在一次创业意向调查中,有38.69%的学生明确表示要创业,他们选择的行业集中在IT高新产业和零售、服务业。
深圳大学2009年开设的创业园区,就是为学生创业设置的孵化器。
创业园区首期规划场地为690平方米,学校除支付场地租金外,每年投入100万元人民币设立深圳大学学生创业基金。
创业园成立后,世界各地众多专家学者随亚洲创业教育圆桌会议曾移师深圳,参观深大创业园。其中一位来自纽约的Seth Knvtson参观后感慨:“像深大如此慷慨地资助学生创业在美国也很少见。有些知识大学课堂可以教授,有些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才能获得。这里的同学创造的成绩将非常具有说服力。”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