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始于项目精准团队合作
在问及“创业成功的原因”时,31名“校园老板”中有17人表示得益于团队的综合素质高,还有11人认为是目标明确、意志力坚强。
武汉理工大学小蜜蜂精英团是该校颇有名气的一家公司,它从刚成立时的7名成员发展到如今的400多人,只用了短短一年多的时间。说到成功的原因,公司创始人、该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大四学生洪望松告诉记者,就凭两个字——团队。“其实我们最早做的是不挣钱的公益平台,专门为同学介绍兼职。”据洪望松介绍,他和几个朋友在找兼职时曾碰到过被骗的情况,为了防止更多人受害,他们决定成立一个兼职联盟,为同学们筛选信得过的企业。随着这个联盟的日益壮大,洪望松的团队也受到了不少大企业的青睐,并出资聘请他们做招聘支持。“其实就是辅助用人单位来学校招人,虽然做的事情有点杂,但收益不菲呢。”洪望松笑道,有了这笔启动资金后,他带着伙伴们依靠“第一套职业装”和高校校园招聘两个平台找到了创业门路——立足大四学生的需要,帮他们扫清求职途中的部分障碍。如今,小蜜蜂精英团已逐渐成熟,效益最好时,每月营业额达几十万元。
“团队的凝聚力是创业成功的关键,有了团队的支持,很多看似不可能做到的事情都能成功。”洪望松说。
同样得益于团队精神而创业成功的,还有武汉科技大学大四学生叶筱华(化名)。叶筱华前年暑假曾在亲戚经营的一家室内设计公司实习,工作了一个半月后,她就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开起了自己的工作室。“实习时我曾和老师去给一名客户做设计,我大着胆子说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没想到客户居然十分满意。”叶筱华回忆说,从那天起她就萌生了创业的想法。“刚开始确实挺难,我除了会做设计,其他的什么都不懂。”叶筱华笑着说,设计室能开起来多亏了几个朋友的帮忙。“我们一共有7个人,根据各自的专长分别负责设计、市场、运营等工作,几个月下来,工作室就逐渐步入了正轨。
三点不足致激情高于成功率
据调查,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很高,但成功率却不高,创业成功者仅占参与调查学生的4.1%。究其原因,大部分有过失败经历的同学认为主要因为以下三点:没有充足的精力,无法平衡创业和学习的时间;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脱节,无法较好地将课本知识转化成为生产力;竞争太激烈,创业项目没有足够的市场吸引力。
张宁(化名)是武汉一所独立学院的大三学生,去年3月,他和同寝室的三名同学筹集了5万元钱在学校附近开了一家奶茶店。起初,四个人的干劲特别足,只要有空就会去店里帮着招呼顾客。“开张后的一个月生意还不错,除去各种开销后还挣了800多元钱。”张宁说,当时他们对未来的发展很有信心,还计划着再开一家分店,可慢慢地大家感觉到有点力不从心了。
张宁告诉记者,为了节省开支,他们没有请人帮忙,店里所有的事情都是四个人轮流去做,时间长了之后就有点吃不消了。“那几个月我们几乎没休息过一天,忙完店里的事还得忙学习。”张宁说,到了学期末,他们的学习任务越来越重,奶茶店便渐渐处在了无人管理和经营欠佳的状况,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四名同学不得不结束仅开了3个多月的奶茶店。
大学生创业要跳出“校园思维”
“创业的准备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是思想准备,这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有创业打算和兴趣,至于资金、人脉方面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来解决。”中南民族大学创新创业中心主任张贤平认为,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对缓解当前的就业矛盾和压力,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同学在创业时跳不出校园思维,很少考虑市场需求,往往局限于大学校园内的项目,比如校园快递、帮毕业生托运行李等。“如果你有一个创业项目,首先要确认它是否有市场前景,甚至可以请专家进行评估。其次得有一份成熟的商业计划书,这就需要你对技术投入、风险规避、如何操控等宏观、微观问题仔细研究、思考。”张贤平表示,大学生创业的优势表现在敢想、敢闯的热情,以及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上,但作为在校学生,缺少市场体验却是一大硬伤。因此,要想创业成功一定要做足前期的思想准备和市场考察。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