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特区”倡导人才“两栖化”和“多栖化”: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可以一边受聘在大学授课或搞学术研究,一边在科研院所搞创新,还可以到科技园区创业,到企业任职。既满足人才多样化发展需求,也使人才效用最大化
果断拆除圈住人才的“围墙”,杨浦区在9.46平方公里的知识创新核心区域里,创建了国内首个人才共有、共育、共享、共赢的“人才特区”,已吸引来5000余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前不久,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打破常规,首次将一个区域,即杨浦知识创新核心区域命名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为扶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杨浦区委、区政府昨天向从美国归来的李冰博士等2人分别发放了百万元创业启动资金。
人才“两栖化”和“多栖化”
以五角场“创智天地”为中心,周边9.46平方公里范围内,聚集着复旦、同济等14所高校、150余家科研机构,66个国家重点学科和2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三区融合、联动发展”创新理念驱动下,这个区域里出现了年产值百亿元的“环同济研发设计服务特色产业基地”,以及4个国家级科技园区,开设了几千家创新创业企业。转型中的杨浦需要一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靠什么来吸引海外英才?仍然按照“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思路,勾画出了一个“两栖化”“多栖化”的“人才特区”。
杨浦区委书记陈安杰这样解释人才的“两栖化”和“多栖化”:以创新举措破除历来“人才独享”的局面,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可以一边受聘在大学授课或搞学术研究,一边在科研院所搞创新,还可以到科技园区创业,到企业任职。此举既满足人才多样化发展的需求,也使人才的效用最大化,同时有利于科研成果与产业“无缝链接”。
复旦大学副校长陈晓漫说:“杨浦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只要符合复旦大学学科建设需要,可以聘为兼职教授;复旦最近还把曾在美国著名公司担任技术骨干的两位专家推荐给区里企业。‘三区融合、联动发展’造就了紧密合作的人才战略联盟,拓宽了在国际上遴选领军人才的路子。”为给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提供上佳科研环境,“人才特区”内的高校、科研院所向他们开放实验室等,并邀请他们兼职或专职从事教学、科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