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和引导自主创业,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举措,对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新的就业形势下,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创造良好环境,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
一、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调查和统计结果,我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自主创业能力和社会经验不足。多数大学生在校期间只注重学好本专业的课程,知识面较窄,综合素质不高,尤其是缺乏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刚毕业的大学生在人事管理、资金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管理、风险投资管理以及法律方面的知识相对缺乏。同时,由于刚进入社会,对现实社会了解很少,在创业过程中容易意志消沉。
自主创业缺乏资金、技术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资金不足。调查显示,大部分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在创业伊始,都曾面临周转资金不足而陷入困境的局面。遇到这种情况,12%的人会选择向亲戚朋友筹集资金,34%的人会利用不同途径贷款以获得资金,58%的创业者有可能因此而放弃。而当自主创业的企业一旦出现资金紧张,决策者往往就会缩手缩脚,很多好的想法难以实施或者不敢实施,好的机会也会擦肩而过。
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制度不完善。一方面,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对国家和省里出台的促进大学生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了解很少,有些甚至完全不了解。另一方面,虽然国家再三强调要大力支持和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但一些地方政府和有关单位以及高校对相关政策并没有积极地贯彻执行。比如,按照相关政策,创业毕业生可到相关部门申请小额创业资金担保贷款。但是,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毕业生创业由于风险较大,信誉比较低,很难获得贷款,申请得到担保贷款支持的不足1%。
二、解决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问题的对策
高校、政府和金融部门应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支持,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自主创业支持体系。
首先,高校应加强创业教育的投入,激发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现在大学毕业生普遍接受的是“呵护式”、“填鸭式”应试教育,存在严重的“等靠要”思想,模仿能力高于创新能力,创业意识缺乏。因此,高校应积极探索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将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当中;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剖析、创业论坛、知识讲座、企业家现身说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激情;有针对性地把各行业优惠政策、行业特点、行业前景分析等内容纳入课程教学,构建全方位的行业创业教育体系。
其次,政府要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及实施细则,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环境支持。调查发现,虽然近年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些支持和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但不少方面急需完善。例如,急需完善毕业生创业教育实施细则,加强各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将创业教育覆盖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应确定专门机构和人员,服务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群体,让高校毕业生在创业方面享受更为便捷的服务;应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及配套措施,协同人事部门、工商部门,开通“绿色通道”,在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人事档案管理等方面提供尽可能的优惠或便利条件,降低创业门槛,减少创业成本和风险,解决创业者的后顾之忧。
再次,加大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资金支持力度。高校毕业生创业初期,融资渠道狭窄是影响创业的最大难题。政府应建立专项的高校毕业生创业基金,对经专业评估机构认定有成功可能的创业项目,提供启动资金支持和贷款担保,破除创业资金瓶颈。同时,要简化审批手续,确保资金如期到位。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