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过高:部分条件并不现实
记者发现,在创业补助申请条件中,2009年版与2012年版都有“招收1名以上本市劳动者就业,依法纳税并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的相关条文。
但大学生创业者陈昌验认为这项条件并不现实,对刚毕业的创业者要求过高。他说,“人们很难相信刚出校门创业的大学生,不会愿意应聘的,只能从老家请亲戚来帮忙,给员工购买社保也不是毕业一年内能做到的事。”
宣传不足:外地读书学生不知情
佛科院每年在职业规划课程中都会给学生介绍我市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所以佛科院学生都对相关政策有所了解。但在市外甚至省外读大学、归来创业就业的学生一般不知晓政策的存在。
“我听说有扶持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但就是不知道该问谁,从哪里知道详细信息。”在广州读书、今年毕业的佛山人阿达说,今年他到工商部门注册公司时曾询问大学生创业有没有优惠政策,对方回答没有。阿达认为,政府既然出台了扶持政策,也需要多方位大力宣传,让在外地读书回来就业创业的学生也了解政策。
专家
就业群体满意度应成考核指标
“(响应者寥寥)这种现象很普遍。”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政府绩效评价中心主任郑方辉说,政府出台政策意欲扶持大学生群体就业,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操作性低、执行力不足,往往是因为政策涉及面很广,制定政策前没有经过长时间的论证,而且缺乏监督措施配套。
“在制定政策时,需要有公共参与的过程。”郑方辉表示,一项政策出台要经过比较长的制定过程,必须要了解此项政策关联的多方面需求。这样才具备操作性,将政策实施的困难降到最低。
但征求公众意见最忌讳的是“形式重于结果”。郑方辉建议,征求的意见要具有代表性,能反映整体的状况。以扶持大学生就业为例,可以通过研究机构、专业人士、媒体、大学生调查等多方面获取意见,并由第三方民间组织进行调研,提高说服力和公信力。
此外,一项政策实施效果如何,评价指标应针对政策面对的特殊群体及实际情况而定。以扶持大学生就业政策为例,评估应将财政资金的使用“能新增加多少就业岗位”、“就业人群满意度如何”等作为评价的参考指标。郑方辉认为,不仅要对政策实施后的结果进行评价,更需要在实施过程中进行监督。“政策实施一年后对前面的工作进行考核评估,为下一个年度政策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这样的节奏比较合理、有操作性。”郑方辉说。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