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源的世界里,研究与开发是分离的,二者由不同的实体完成。社区或志愿者进行研究活动,发布研究成果——源代码,而商业公司根据公开的源代码继续开发,将源代码转变为软件产品、服务,从而获利。这样,既促进了知识的共享,同时又能确保知识转化为可靠的商品。
“开源软件”的由来
2005年8月3日,以Firefox浏览器而闻名的开源软件领军组织之一Mozilla基金会,宣布成立一家名为Mozilla Corporation的全资子公司,希望通过这一盈利机构推动开源软件的发展。此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在全球开源社区引发了不小的震动。
不少开源社区成员表示愤慨,认为这是对开源精神的玷污。然而,仔细追溯开源软件运动的来龙去脉后,可以肯定的是,Mozilla基金会既不是第一家,也肯定不[创业网www.cye.com.cn]是最后一家投入到资本和商业怀抱的开源组织。
20年前,由于无法忍受商业软件对知识分享和创新的压制与扼杀,里查德·斯托尔曼(Richard Stallman)率领一帮技术高手揭杆而起,向以微软为代表的商业软件组织发动了一场浩浩荡荡的挑战——自由软件运动。
自由软件运动高举“自由、共享”的旗帜,大力揭露并批判传统商业软件组织封闭软件源代码,利用知识霸权扼杀创新的行径。它掀开了软件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越来越多的人积极投身到这一历史洪流中,而以Linux为代表的自由软件也如同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
斯托尔曼本人被尊为“自由软件之父”。
然而,在打倒商业软件知识霸权这样一个极端的同时,自由软件运动似乎在打造另外一个极端。斯托尔曼在批判资本的同时,却忽视或有意忽略了资本及商业运[创业网www.cye.com.cn]作对软件产业的促进作用,将“自由软件”与“商业运作”刻意对立起来。
自由软件的授权许可协议GPL中就生动地体现了这种对立:你一旦使用了以GPL协议发布的软件,就必须在后续开发中永远使用GPL协议,不得用于商业目的。这种对立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自由软件的发展。
幸运的是,在对“自由软件运动”以及斯托尔曼的一片狂热追捧中,另一位著名人士终于对这种狂热和极端说“不”了。他就是《大教堂与市集》一书的作者、“自由软件运动”的理论家艾瑞克·雷蒙德(Eric Raymond)。
1998 年,雷蒙德和Debian工程的创始人Bruce Perens一道,号召用“开放源代码软件”(简称“开源软件”)代替“自由软件”。虽然这一举动被斯托尔曼斥责,但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雷蒙德的提法。研究表明,“开源软件”一词的使用频率已经远远超过了“自由软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