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大学生:由“就业型创业”起步,向“事业型创业”迈进
本报实习生 唐闻佳
编者的话
眼下,伴随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创业正在各地热起来。创业当然并不是一条容易走的路,尤其对没有经验、缺乏资源的大学生来讲,更不免遭遇困难和挫折。本报近日策划采访了一组有关大学生创业的典型案例,寻找探讨这一话题的新素材、新角度,希望对已经创业或正准备创业的大学生有所助益。
“给宝宝洗澡,要脱掉自己的各种首饰,要把头发扎起,不能穿带拉链的衣服。因为宝宝的肌肤太娇嫩了。”说话人是上海爱贝育婴服务公司的“女老板”孙剑,去年年底,她在南西开业园开办了自己的新公司――这不是这位大学毕业生首次创业,“我毕业时开了个画廊,现在正‘二次创业’。”
孙剑说,画廊是她“掘第一桶金的尝试”,如今的育婴公司则是她“事业的开始”。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BC)上海办公室创业咨询师朱永庆Cye.com.cn对此很认同:孙剑借用了“先就业后择业”的灵活原则,她是“先开业后择业”――“先进入低门槛行业尝试‘就业型创业’,在三至五年后,经验和资本都有一定积累时选择转型,开始‘事业型创业’。其实这种务实的做法在国外大学毕业生中相当普遍。”
尝试:艺术系女生开画廊
水泥地坪、未上漆的原木,孙剑首次创业在莫干山路一处80平方米的老厂房内。“因为是初次创业,我选择了熟悉的行业提高成功系数。”孙剑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艺术专业,2002年,她和同学一道开画廊。
孙剑有颇多现成的“创业资源”:“我的很多大学同学毕业后专职从事艺术创作,他们的作品是我最初的也是最稳定的‘货源’,而我的艺术专业背景,让我在采购作品、把握行业走向以及和客户交流上都感觉驾轻就熟。”画廊开了3年,“这3年不仅让我赚到‘第一桶金’,还赚足经验”。
不过,初次创业并非一帆风顺。“艺术品顾客的口味很独特,有时还多变。”孙剑和其他首次创业者一样,始终在学习和揣摩“如何把握市场”。“只有知道顾客要什么,我们才能在采购时有所选择。但这不容易。”
[点评]孙剑的首次创业好比“小鸟试飞”。选择什么行业“试飞”?根据YBC今年1月发布的“致创业青年的一封公开信”,首个创业要点即“从投资小、见效快、门槛低、易存活的项目开始,保证资金链条”。曾在全球商业计划挑战赛中获奖,并由此获得海外风投而成功创业的上外毕业生仓之毅表示,有些大学生认为创业必须要有很炫的点子、很高的技术含量,其实“炫点子”不如“活铺子”,国外大学生创业“先试飞后转型”相当普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