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来,在上海郊区采访,挂着“生产性服务业园区”招牌的地方越来越多了。走进去看一看,听一听,确实让人耳目一新:一则,常常是花园式的办公环境,小桥流水之间,一栋栋办公楼矗立其中,环境和建筑都颇有品位;二则,园区负责人信心十足:“我们这里要与陆家嘴、南京西路错位竞争,”“我们的租金只有它们的1/5,”“我们适合于企业的研发中心、物流中心等2.5产业入驻等等”,“我们其实离人民广场不远,开车30分钟内”,“再过2年,园区大门前的地铁就要开通了”;三则,园区周边道路宽敞,驾车族的交通也算方便。
可也有遗憾:往往一出园区,见到的是大片空旷的土地与农田,园内园外落差不小。不禁要问:那些领衔2.5产业的白领精英会愿意来郊区上班吗?
毋庸置疑,对于郊区政府而言,2.5产业园无疑是一个新“抓手”。常常听到的理论是:2.5产业园区有望成为市郊继工业开发区、民营经济城之后,又一种“招商引资”的主要模式,新的郊区经济发动机。确实,从上海市郊多年来的发展看,工业开发区承接制造业大项目;民营经济城主要是吸引大量民营企业注册,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这两大模式都成为上海市郊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近几年来,由于土地严格控制,开发区吸引项目遇到困难;政府对企业属地化的规范,也让市郊民营经济城遭遇发展瓶颈,由此,2.5产业园区日益受到郊区的重视,不少2.5产业区,正由过去并不成功的工业区转型而来,寻求新路。
作为新生力量的生产性服务业能否真正青睐市郊呢?仅从概念来看,两者之间还存在距离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赵英教授告诉记者:“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生产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从目前来看,生产性服务业有不同的分类,我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把生产性服务业分为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生产服务业。这个生产服务业是狭义的生产性服务业,就是为制造业直接服务的研发、设计等等。”可见,2.5产业是比传统工业和传统第三产业更加高端、更有知识和技术含量的行业类别,这正是其重要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