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公司管理的实质,就是要用一大批并不完美的中层团队去创造高效率的执行结果。
提起“人”这个话题,感觉要说的特别多,而又不知从何说起。回忆我创业的十多年,其中最多的故事当然与“人”相关:最精彩的过程与“人”相关,最大的收获与“人”相关,最真挚的友谊与“人”相关;最多的无奈也与“人”相关。有“人”敬佩我;有“人”喜欢我;同样有“人”恨我。
先说说创业伙伴吧,如果有几个互补的、优秀的伙伴,创业企业基本就可以安全度过早期阶段。怎样才算优秀的创业伙伴?三大要求:高度责任感;成功的行业经验;合作的心态。这样的人很难找,找到后则很容易管理:用共同的理想来吸引,用股权利益来确保合作。但确立合作关系务必慎重,一旦有变动,对公司的伤害很大。如果准备创业,最好找到这样的人后再启动。在我的创业过程中,每次合作伙伴的变更,给我最多痛苦的经历,既伤害了别人,又伤害了自己,还耽误了项目。而顺利找到了合适创业伙伴的项目,早期的进展都相当顺利。
当然,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最缺的、最难找的、最难稳定的是中层团队成员(部门经理和总监)。理想的中层团队需要:责任感;专业性;学习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在公司形成成熟的管理机制之前,中层成员的责任感是团队执行力的保障;而在公司形成成熟的知识管理机制前,公司的专业能力都是靠中层管理者得以建立并进行培训的;创业公司在产品和服务上的创新很多,公司的知识更新都靠中层管理者的自觉学习能力才能完成;而创业公司的工作压力大、强度高、不确定性强,时刻都考验着中层管理者的心理承受能力。
但是,符合这些标准的人,在原来的工作岗位上都应该是明星级员工,是任何一家公司都器重的对象,他们为什么要来一家创业公司?总得有一个理由吧!工资高?福利好?有前途?轻松?就我所知,他们没有任何理由来到创业公司。事实上,在我创业这么多年里,很少能碰到符合这些标准的人。该怎么办?只能放宽要求!创业公司管理的实质,其实就是要用一大批并不完美的中层团队去创造高效率的执行结果。怎么做呢?
第一条坚持底线。责任感是创业公司管理者的必要条件。创业公司没有成熟的体系,管理者的责任感是确保高效执行的最好保证。而那些专业能力强、责任感差的,恰恰是最容易掉链子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