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搜索“酒后代驾”,可以发现,酒后代驾遇冷的尴尬在全国各个城市,几乎是一个普遍现象。酒后代驾的市场瓶颈概括起来就是:车主信不过,行业无监管,出事难定责。其实用一种积极的角度考虑,这对于酒后代驾行业的发育,和严厉处罚酒后驾车一样,都构成了这个行业规范发展的客观基础。换句话说,严厉处罚酒后驾车,只是为酒后代驾提供了一个客观条件,但是自身的发展和规范,对于一个新兴行业来说,并不能水到渠成。
首先是一个信任问题,酒后代驾就比酒后打车要复杂得多——打车是打别人的车,代驾是让别人开自己的车,大不同。同时,尽管酒后代驾的市场发展规模预期,无论如何要比出租车行业小得多,但是涉及到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职业资质的体制和制度建设,在某种意义上,任务却要比出租车行业繁重。
要真正让酒后代驾成气候,至少要在几个方面有建设性的举措。首先是行业类别认定。要让人们在酒后愿意找人代驾,信任代驾者就是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既要信任他的技术,更要信任他的品性。比如杭州,酒后代驾公司门可罗雀,但由相应酒店、餐馆自己开展的酒后代驾服务却容易被接受,就是这个道理。因为酒后代驾的过程中,车主的私人财产和生命安全完全掌握在代驾者的手中,再加上车主处于醉酒状态,自我保护意识和自卫能力极低,代驾者的技术和品性起着决定作用。既然我们将开锁行业设定为特种行业,那么酒后代驾更有充分的理由设定为特种行业。不仅代驾公司要到公安交警部门备案,每一个从业人员也必须备案,在上岗和接洽每一单业务时,都要同时持有和出示身份证、驾驶证与职业资格证。甚至不妨规定,在代驾业务发生之前,必须同时接通交警部门的专门监管电话,由交警部门认定、登记之后,业务才开始生效。任何一次服务如果没有交警部门认定,即便没有出现任何问题,对代驾者和代驾公司也要有处罚措施。
同时对于代驾者和车主的责任、权利、义务的划分认定需要明确的法律规范。一方面,对于代驾服务的整个过程中,代驾者要提供的服务内容和承担的责任要有明确规定。一方面,一旦出现问题,比如交通事故,双方的责权划分要有一个预设。这仅靠酒后代驾公司提供合同不行,因为车主在醉酒状态很难理智判断合同的利弊。所以一定要有一个统一的、法律意义上的行业规范。
代驾生意冷淡,还有一个最简单的问题,那就是代驾公司普遍没有知名度,人们酒后想找人代驾,问114都问不到。这不仅是一个代驾公司的宣传问题,如果对于酒后驾车,总是波浪式执法,紧一阵、松一阵;而车主们又缺乏自觉的安全意识,是否酒后驾车决定于交警部门的管制力度,那么就不能给酒后代驾行业提供一个稳定的市场环境和市场需求,酒后代驾业务难以展开也就不奇怪了。上网搜索,可以发现对于酒后代驾行业的探讨,绝不是自今年始,数年来,几乎每个城市、每开展一次酒后驾车严查行动,这个话题就会被提起来。可见酒后代驾行业能否稳定发展,取决于对酒后驾车的监管力度能否稳定持续。
其实,要真正建立严管酒后驾车的长效机制,让酒后代驾行业能够规范稳定地发展,让人们习惯使用酒后代驾服务,也是重要的一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