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李开复如此热衷于在大学演讲,与“创新工场”已开始启动校园招聘计划有关。在两天做了五场演讲后,“看着充满热情的学生,一点都不觉得累,只是嗓子开始罢工了”,李开复说。
但其实,某种意义上,“创新工场”被关注,只是因为李开复。“创新工场”只是“被成功”了。
李开复的名声让新公司每天都迎来无数访客,不少执着的创业者,带着他们的创业计划,从武术馆、飞碟到皮鞋修理店,无所不包,但被一致地谢绝了。而那些求职者,根本不在乎降薪,只求能在李开复手下工作。
充满着理想主义色彩,但这就是“创新工场”以及李开复,罗曼蒂克的一面。
对于创新工场,李开复表示,她是“独一无二的”。“创新工场”是为中国创业者量身打造的,中国的天使投资环境欠缺,创业者的经验欠缺,但又面临巨大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机会,创新工场就是为了把握住这个机会,不要让创业者走错路。创新工场有非常细腻的培训、帮助计划,能为创业者增加成功概率,缩短产品周期。
但李开复的新事业,充满着疑问。他原本可以更轻松,选择一条铺好鲜花的平坦大道,通过发起新基金,让自己成为全中国最具有商业影响力和品牌价值的天使投资人。但他却选择了亲历亲为,创业和创新本就难,李开复偏偏选择这条充满荆棘的道路。
一流的创意和一流的创业企业能否被批量生产?这就是摆在李开复面前的最大难题。在回答如何说服投资者时,李开复作了如下表示,俞敏洪、柳传志之所以投资创新工场,是由于“对我的信任,基于我过去做过的事情,当然他们也看到了互联网的机会。他们发现李开复用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名声去做这个东西,他放弃了这么多,那我花一点钱是值得的。”显然创新工场,是在用8亿元和李开复的名声作赌注。但对已“被成功”的李开复而言,创业不是为了赚钱,这世界上还有很多比钱更精彩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