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一来可以通过创业成功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农村与城镇收入差别。二来劳动者自主创业,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减轻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三是可以避免农村大量劳动力“候鸟式”流动,为新农村建设工程留住更多人才。但是,现实中,农村劳动力要想真正实现创业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融资难问题。相关机构调查发现,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外出返乡农民回乡创业主要依靠自有资金,有限资金大多集中用于租地建厂和设备投资,开业后缺少流动资金的情况比较突出。近八成农村劳动力回乡创办的企业发展得不到金融机构的支持。
二是劳动者自身素质、创业能力与项目选择问题。创业有风险,对创业者本身来说,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素质和能力,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自主创业,创业也不能是一时冲动。而现实中,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对企业知识缺乏了解,企业管理能力较差,创业时盲目性大,结果是开得快关得快,损失惨重。同时,农村劳动力在选择创业项目时也存在着盲目性,没有考虑到立足本地实际、结合自身特点及拥有的专业技能与所能支配资源,选择的项目不适合自己,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三是针对农村劳动力创业的服务问题。创业服务是农村劳动力创业成功的催化剂,而现实中,服务于农村劳动力创业的服务机构数量少,服务有效形式不多,服务质量上参差不齐,很大程度停留在形式上。
针对困扰农村劳动力创业成功的这三个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两项工作,即“引导”和“服务”,具体就是做好“想”、“会”、“能”、“服”四个字。
“想”就是政府层面上,要大力营造优良创业环境,使劳动者“想”创业。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多机构参与的农村劳动力创业领导和工作推进机制。二是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在广播、电视、报纸、政府网站等新闻媒体,通过开辟专栏等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宣传农民创业的重要意义和国家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使创业深入人心。通过农民创业成果展、举办外出务工返乡创业典型报告会等活动,弘扬创业精神,营造创业氛围,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创业热情和创业灵感,形成尊重创业、竞相发展的社会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