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最著名的身份是谷歌中国的首任总裁,此外,他还领导过苹果的研发部门,并建立了微软在中国的研发中心。因此,IT界的“三巨头”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在于去年9月离开谷歌之后,李开复认识到,中国科技创业公司和风险投资文化存在很多不足。首先,年轻的中国企业家很难获得种子资金和早期投资,中国也缺少像硅谷投资人罗恩·康韦(RonConway)那样的人物。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李开复建立了“创新工场”,这是一家创业公司孵化机构。该机构不是对有潜力的项目进行分散投资,而是在全国寻找工科毕业生,让他们帮助“创新工场”支持的公司发展,并协助他们在12-18个月之内建立自己的创业公司。
“创新工场”有点像美国的YCombinator创业孵化公司,只是“创新工场”投入的是人力资本——中国的强项之一。在李开复离开谷歌之后,国外媒体就“创新工场”的未来对他进行了采访。
目前,“创新工场”在北京拥有80名员工。据悉,该机构计划募集1.15亿美元的资金,以便在一年之内建立5家成功的创业公司,涉及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电子商务。
在谈论“创新工场”及其计划的时候,李开复谈论了中美创业文化的差异,并表示他的孵化机构将同时具有两国创业文化的特点。以下是他的五项观点:
1.教育的差距:李开复表示,中国的教育体系不是为建立创业公司而设立的。中国的毕业生具有很高的技术素养,却缺乏市场、销售、运营和领导才能。他说:“他们都是编程高手,但还需要培训。”
政府鼓励年轻人创业,为他们提供了资金和信贷支持,但中国的教育没有跟上这些政策。李开复表示,毕业生在独立创业之前,应该先通过“创新工场”或其他方式加入创业公司;如果刚毕业就自己创业,几乎肯定会失败。
2.父母的限制:老一代的中国人仍然很保守,包括一些新兴企业家的父辈,他们都的创业持怀疑的态度。李开复表示,他不得不说服一些年轻人的父母和亲友,告诉他们加入“创新工场”是正确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