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制造业兴国”就一直是各国倚重的战略要点之一。特别是发达国家,能够有今天的成就和地位,无一不是“制造业兴国”的结果。目前,美国等少数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现代服务业比重不断提升,制造业比重呈现下降趋势,也是经济发达到一定程度以后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先进制造业仍然是这些国家保持世界领先水平所倚重的关键,仍然是这些国家发展的重点。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中国能够在过去三十年取得经济上的巨大成就,能够让十多亿人民摆脱贫困并逐步走上全面小康之路,倚重的也是“制造业兴国”的发展战略。可以这样说,在未来的若干年内,“制造业兴国”仍然是中国的发展战略。所不同的是,“制造业兴国”的内涵需要提升、外延需要扩大,“中国制造”需要逐步向“中国创造”过渡与转移。
但是,自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制造业兴国”已面临新的挑战。
挑战首先来自于“劳动力红利”的不断减少,让低端制造业的竞争力越来越弱。过去的三十年,中国制造业的最大竞争优势之一,就是廉价劳动力带来的“劳动力红利”。正是“劳动力红利”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相对较低,才使得出口这驾马车具有较大的活力和竞争力。但是,随着劳动者对收入的要求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比重也在不断上升,导致“劳动力红利”带来的竞争力不断下降,从而让很多投资者,特别是民间投资者远离了制造业,远离了实体经济。
让投资者与资金逐步离开制造业的第二个重要因素,就是土地与环境资源承载力的下降。低端制造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地、环境资源,随着耕地的大量被占用、环境的过度破坏,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多,可以利用的获利空间越来越少。多数情况下,土地和环境成本已使低端制造业没有生存能力和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下,投资者和资金不得不选择进入其他领域和行业,从而给制造业的发展带来越来越多的影响。
当然,地方政府对政绩的过度渴求和短期利益的强烈追求,也是导致投资和资金向其他领域转移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注意的一个现象是,自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业已成为地方政府快速制造政绩、快速创造GDP的最主要手段。也正是房地产业对政绩和GDP的速成效应,不仅让投资和资金大量涌入到房地产业,也让地方政府的热情和重点转入到房地产业,从而把本应给予制造业的优惠政策都给了房地产业。那么,制造业还如何能够继续快速发展呢?
由于种种原因,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风险要远大于房地产业和所谓的资本运作,如果制造业的投资者缺乏长远眼光和创造思维,没有不断创业的热情和决心,没有舍我其谁的信心和勇气,没有不断创新的力量和动力,那么,就会在制造业面临转型的关键时刻转方向,就会选择远离制造业。
据有关媒体报道,在历经一年的工业地产经营磨合后,TCL与万通集团签订了《进一步推进工业地产领域合作之框架协议》。协议规定,将充分利用双方在地产开发及工业土地的独特优势,为工业地产开发开辟一个全新的方向与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