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既然是高科技年代商业的“糖衣炮弹”,“糖衣”式的柔软和温馨话题也照例还是有的。有的话题甚至还可以站到“媚雅”的高度考证一番。比如像“博客”、“微博”这类新鲜词,在我们内地,这些年都是直接来自英文的音译,听着有些冰冷,不如港、台的翻译做得更到位:人家是结合音译和意译,比如“博客”,翻成了“部落”、“部落格”,隐隐倒是能意会出——在重重压力下自闭、孤独的现代人,内心寻找归属感的意味。不过,内地人玩谐音的思维似乎比其他地区的网友发达,于是“微博”成了现在网上口口相传的“围脖”,凭空加了些温暖和体贴。
“围脖”的双刃剑
从“部落”到“围脖”,我们每个人耗费的文字量被大大节省了,不过伴之而来的是,发言难度也更趋于降低。言论自由度的增大,固然可以催生思想的活跃,同样也可以掩饰智力的走低。记得当初“BBS”和“聊天室”刚兴,有人曾戏称“也许坐在网线另端和你聊天的是一只狗”;现在呢,随便谁胡乱贴个一百多字,只要腔调够出位、够另类,便有可能被争相传颂,成为“达人名言”。你不可能知道你推崇的那个发言者是“犀利哥”还是“章鱼保罗”。
微博的出现,有助于抒发民意、宣泄情绪、进行自我心理疏导,这是其可爱的一面。
可同时也对人们今后文字中,“逻辑性”所处的地位提出了一个挑战。尤其是历来适应起新生事物比较迅速的青少年,一旦适应了新的语言习惯,对传统乏味的课堂作文训练,恐怕会更加逆反。传统作文训练纵然有一万个不好,有一点却是别的无法替代的,那就是——对人的逻辑性、以及遣词Cye.com.cn造句中理性的培养。怎么来弥补这一层现行教育的局限和盲区,是值得引起重视的。独生子女也好,富二代富三代也好,本来新人们或多或少都缺乏生活与情感理性思考能力的培养,现在再加上语言方面逻辑思维的弱化,未来社会的非理性色彩,以及生活的不确定性,显然会大大的增加。内地现有的社会管理机制、教育机制和心理疏导机制,是否对应对这样的局面做好了足够准备?
由人推己,我现在开始有一点担心:有幸生存于网络时代的本人,会不会因为充分享受了人类信息技术所创造出来的方便,而变得比儿时的我更不靠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