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让越来越的宁波企业家感到困惑——困惑的不再是产业转型还是转移,困惑的只有产业转移的时间和路线图。
后金融危机时代,尽管在很长一段时间上,政府和媒体都摇旗呐喊地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出路出谋划策,也有不少民营企业家相映成趣的摇旗呐喊,但是在面临出口市场萎缩、成本上升速度过快以及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等诸多外忧内困的因素下,精明的宁波商人开始压低自己的姿态,悄悄寻找自己产业发展的出口。
作为一个产业发展的观察者和记录者,笔者认为,与高调呐喊的产业转型一样,宁波传统制造业的企业家必须学会适应、学习和抱团,加快产业转移步伐,才能创出新的宽广天地。
宁波企业家的困惑
与全国各个省市政府在宁波各大五星级酒店大张旗鼓地举行招商推介会不同的是,有着产业转移需求的宁波企业家们,却往往显得谨小慎微,他们用宁波商人特有的敏锐嗅觉在全国各地搜寻自己新的出口,也在张望着本土的同仁们产业转移后是旌旗猎猎还是易水潇潇。
事实上,宁波民营企业家实施产业转移已不是新鲜事,太平鸟、奥克斯、雅戈尔乃至更多的中小企业早都实施了产业转移。他们一方面是为了拓展国际国内市场、拓展产能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却是早已看中了宁波传统制造业必然面临的困境以及招商省市开出的优厚条件。
尽管各个企业转移的路线图不尽相同,但快人一步的示范效应给了很多重新考量产业转移的企业家们以惊喜的冲动。但是,当他们试着接触这些看来天时地利的政府大员时,发现一切远没有象他们说的那样简单了。
困惑一:“关门打狗”还是“放水养鱼”
我们都知道,每个企业选择自己的产业转移地都多少有着各种人情的考量,尤其当各个政府开出的土地政策、税收政策都逐渐整齐划一之后,政府官员和相关利益者的人情就成为招商选择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看多了温州商人在全国各地悄悄渗透的经典案例之后,逐渐谙悟政治经济学的宁波企业家也开始逐步寻求走进与政府对话的大门。
不同的是,作为在宁波乃至全国都数一数二的大型民营企业,无论转移到哪里,都可以作为“二政府”的代言者,而宁波的10万户民营企业,需要产业转移的大都是中小企业,他们个个自我意识突出,却又难以与温州人一般善于抱团作战,他们渴望得到尊荣待遇,却精于盘算少有付出。
宁海的王先生是家做汽车配件的中小企业,早在三年前他看中荆楚大地上汽车产业链上的巨大利益,带着家族亲戚筹措的2500万现金踏上了对内陆投资的第一步,他这尝试性的举措就是要为以后自己产业的全面转移铺平道路。而选择这一地方,精明的王先生也是经过产业调研和多次试探后做出的决定,一则当地是国内主要汽车制造商大型配件的大本营,自己的汽车零配件产业一旦进入,产业契合度高,利于长远发展;二则当地政府一把手的渊源关联,让他觉得在便利的条件下更适合自己的企业迅速崛起。
两年后,王先生拖着瘸了的双腿空回到宁波,他那辆上百万的奔驰轿车据说成为废品收购站的“专利”,2500万的投资款也成为长江东流水。这成为很多宁波中小企业家担心被“关门打狗”的一面镜子。
与开明的宁波政府“放水养鱼”政策不同的是,个别地方政府要员的急功近利或许真有“关门打狗”的嫌疑,这也成为阻碍宁波中小企业走过去的心理障碍。
困惑二:拓荒者还是领军者
象山的朱先生常年为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做服装代加工,企业已达到2000多人的规模,很多国际知名品牌的服装都在他这里生产过。在多年面临出口汇率和劳动成本增加的双重压力下,他不得不在今年开始寻找新的产业转移地。
尽管受到多方邀约,但朱先生选择产业转移地有三个必须条件:一是必须能够充分依靠到宁波的临港优势,由于自己的定单大多来自海外,依托港口优势非常关键,否则但物流成本就使得投资的价值本末倒置了;二是必须要有相应成熟的产业配套集群,能够为自己加工生产的高档服装企业提供最为丰富的原辅材料;三是能够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土地资源,包括一定程度上的政治待遇。这三个条件看似简单,但综合起来考虑却实属不易。作为招商引资的地方政府,第三个条件早都有各种策略可以满足,但发挥临港优势,不是每个地方政府自认可以满足的,受天然的地理因素制约,一些地方首先就进入不了朱先生的选择视野。此外,作为第二点,各种产业集群效应明显的地方政府对朱先生的投资显然看不上眼,而且那里的劳动力本身就以不低,朱先生不得不重新选择观望。
事实上,朱先生面临的困惑成为宁波大多中小企业共同的难题。由于各种因素,宁波在六大块状经济发展的产业带中,还没有绝对的领军企业,可以能够成为带动产业集体或打包转移的核心优势。由于宁波及周边相对成熟的市场环境,作为配套的企业,一家同时供应好几个下游企业,企业之间的相互依附性和关联性非常大,即便有家大型的企业可以转移,配套企业却也一下子难以追随而来。
做不了领军者,但也不愿意也不敢拓荒者,宁波企业家自然都选择了观望。或许,只有当形势所迫“被转移”时,才是他们不得不的选择。
招商政府的声音
尽管宁波企业家的困惑和顾忌颇多,但是内地招商政府部门,对于宁波民营群体的蓬勃发展以及面临的多重压力,也都看得清清楚楚,争夺宁波对外投资资源成为各个政府相继踏上宁波“路演”的必然之举。
与前些年内地政府以招商作为主要政绩不同,现如今的内地政府官员更懂经济、更懂得如何与民营企业家讨价还价,他们不会再单纯讲北方的豪放义气,不会再舍本逐末地追求眼球效应;他们会摊开一本帐册,一五一十地为你盘算投资的利与弊,他们会坚持原则,适度为你灵活协调各种事宜。这样,现如今很多开始对外尝试产业转移的企业家,恐怕很难吃到一只鸡蛋再送你一只母鸡的好处了。
对于宁波传统产业企业家的困惑,其实招商政府部门也有很多不得不说的难处。现如今,很多打着投资的幌子,大肆圈地的企业家不在少数,当很多善于投机的投机客搭上投资者的实体时,往往就忘记了投资的本质,很多政府招商人员也因此深陷泥沼。张海当年在江西等地大肆圈地投机的阴影到如今还挥之不去,个别宁波的企业家也开始尝试着一本万利的圈地运动,如今土地才是最好的投资主体。
有位政府官员私下对笔者说,其实他们对浙江企业的招商是又爱有怕,爱的是他们手上都有大把的资金,还有着别人所不能及的商业头脑和全球视野的市场网络,一旦招商成功,能为当地百姓造福;怕的是很多企业家只懂得索取,追求眼前利益,在一个地方圈一大片地,你的政策大力扶植,三四年优惠政策没了,他又开始寻找新的地方。一定程度上,他的根没扎在这里的话,放水养鱼只是一句空话。
据了解,很多企业对外投资,都附带开发房地产或其他产业项目的补助性条件,希望形成一边赚钱一边投资的体内循环。但这一政策随着各地产业园的功能划分、土地政策紧缩以及税赋分离等多项措施,让很多企业得不到既得实惠,也造成他们畏缩不前的原因之一。
宁波企业家必须学会的选择
新时期、新问题,新对策,善于学习的宁波企业家必须学会在这一新的发展机遇当口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世界产业永远没有蓝海,很多产业都必须学会在红海里竞争。
笔者认为,宁波的企业家必须学会四个方面的选择:
选择一:坚持务实的创业心态
由于先前投机商、介入房地产以及成功挂牌上市等诸多巨大利益的诱惑,很多经受过苦难一点一滴积累发展起来的企业家,开始变得浮躁起来,再加上受过一些非系统教育的富二代,投机、炒股、炒房获得的一时利益开始迷惑了他们的眼睛,他们不愿意再坚持“四千万”的浙江精神,而是开始四处游走寻找可以下手的猎物。
正因为如此,很多企业家或者商人,在寻找产业转移地时把获得最大利益的土地开发等资源作为首要条件,深谙经济的政府官员自然能嗅出其中的味道来,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在诸多条条框框的限制中,让很多产业转移者望而却步。笔者认为,宁波的绝大部分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还很脆弱,还处于产业链条的两端末梢,只有坚持务实的创业心态,才能在技术、市场和品牌上拥有优势,才能有高附加值的
选择二:学会与政府交道的策略
纵横中国商业发展史,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商人都不能脱离政府的支持,宁波产业今天的蓬勃发展,就是与当地政府的开明支持有很大关系。但是,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期,宁波商业萌芽的成长,却多多少少与当地当时政府的“少作为”有关联的。
如今,从一个开明的、服务型政府转移到一个还在学着开明、服务的政府下,宁波的企业家还必须学会与政府打交道的策略,毕竟每个地方政府的定位、需求和发展思路不同,一些企业家到内地后,目光短视,骄慢自大,优越感非常强,一定程度上甚至充当起了政府参谋和批评者的角色;有的企业家一旦进入后,无法从进入前享受的热情待遇中转变角色,在要求一切规范的前提下无法适应,从而产生怨言和牢骚。这些都需要企业家们站在新的立场、新的发展高度上去看问题,学会有策略地与政府打交道。
选择三:产业联动的同盟思维
由于任何产业都不是单一的个体行为,产业转移需要慎重考虑的,配套产业也是必须的考量之一。宁波的企业家,必须学会领导或跟随的策略思想,学会抱团出击和产业联动的同盟思维。比如一个机械制造的企业由于劳动力需求、产业扩张需求等,面临着必须的产业转移,就要学会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形成一种战略同盟,一方面可以壮大对外投资的声势和力量,避免被“关门打狗”,一方面也可以为自己产业的发展形成集群效应,不再受原辅材料等的制约。
在这一点上,笔者认为宁波人必须要向温州人学习,在一切以资本为纽带的前提下,同盟发展的产业联动显得尤为重要。
选择四:学会适当的放权管理
有的企业家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认为宁波没有合格的职业经理人。事实上,正是因为宁波企业家的个性,才是目前宁波难以形成职业经理人氛围的根源。
同样,吃习惯了海鲜的宁波企业家,很难学会走出宁波到内地发展,同样的,一贯习惯了怀疑心态的宁波企业家,也很难找到合适的职业经理人,能够去内地替自己打理产业。
有的企业家把不敢放权仅仅理解为当前职业经理人素质低、国内法制不健全等因素,却往往疏忽了自身在财务预算、过程管理以及审计等方面的缺陷,疏忽了作为企业家本身应具有的信任、宽容、敏感和责任等魅力特质。宁波企业家要想在产业转移上走得踏实,就要学会掌握运用监控和管理工具,适当放权管理。
(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中涉及人均有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