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的历史由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组成:其中一部分是一个移民家庭及其后代谱写了一段美国式的成功故事,另一部分是当代华尔街人士把他们的成功彻底葬送。我们或许可以把这个悲剧背后的教训称为“雷曼十训”。
第一,要始终留有退路。最初的雷曼兄弟是19世纪40年代从德国巴伐利亚移居美国的。他们先是在美国南部走街串巷兜售日用品,后来在阿拉巴马州的蒙哥马利当起了棉花经纪人,建立起自己的事业。美国内战临近时,他们拓宽了自己的选择,开始北上纽约,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银行。而2008年9月,雷曼最后一位掌门人迪克•富尔德(Dick Fuld)在等待毁灭来临之时,却没有这样的退路。
第二,政府里要有人。从泰迪•罗斯福(Teddy Roosevelt)到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雷曼兄弟跟历任美国总统都说得上话,但富尔德之流的债券交易员上世纪80年代接掌雷曼后,此类联络就中断了。这是些注重短线交易的商人,而不关心长期建立起来的关系。相比之下,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高盛(Goldman Sachs)一直呵护着与政府的关系。2008年危机爆发后,当小布什(Bush)政府的财政部长、高盛前掌门人汉克•保尔森(Hank Paulson)分发纾困资金时,他的老东家分得了很大一份,而雷曼兄弟却陷入倒闭。
第三,赫伯特•雷曼(Herbert Lehman)绝不会让这一悲剧发生。作为实业家、银行家和雷曼兄弟合伙人,赫伯特•雷曼曾任纽约州州长,与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一起打造了上世纪30年代的新政(New Deal)。他相信,银行倒闭将1929年的危机转变成了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他不会让自己家族的银行或其它银行倒闭,而会拯救它们,严格监管它们。
第四,要做长线投资。雷曼兄弟为20世纪的美国提供了大量资金:泛美航空(Pan American Airways)、菲利普莫里斯公司(Philip Morris)、赫兹公司(Hertz Corporation)。通过西尔斯罗巴克(Sears and Roebuck)、伍尔沃斯(Woolworths)和纽约的梅西百货(Macy's),它赞助了美国零售业的崛起。在好莱坞,《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等许多影片的背后都有雷曼的资金。但多年后,当雷曼兄弟落入急功近利、眼光短浅之辈手中后,所有这些都消失了。
第五,“掠夺和贪婪尽管横行,但崩盘的时刻终有一天会到来。”我们又说到了赫伯特•雷曼,这是时任纽约州参议员的他在1957年退休前不久谈及巨型企业的危险时说的话。今天的银行业奖金文化或许会让他不知该说什么好。
第六,要听老人言。皮特•彼得森(Pete Peterson)在1984年以前做了十年雷曼掌门人。他曾任尼克松政府的商务部长,是一位希望与欧洲和日本发展关系的谈判专家。彼得森手下的交易员认为他是一个令人无法容忍的话痨,于是把他赶下了台。这些人很快便失去了对雷曼的控制权,在接下来的10年里,雷曼的所有权一直掌握在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手中。彼特森则创建了私人股本公司百仕通(Blackstone),并成为一位亿万富翁。彼特森现已年逾八旬,他曾讲过,向他这样的“肥猫”提供减税是不道德的。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