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显然,面对北京即将进入500万辆的事实,北京并没有做好准备,比道路更缺乏的,是我们在公共政策、法律规则、用车文化等软件方面的捉襟见肘。笔者之所以一直认为中国距离真正的汽车大国还路途遥远,原因并非基于我们没有自主品牌,而是基于我们没有一个积极应对汽车大国到来的公共政策的应对方案。面对交通的赌赛,环境的压力,公共政策除了出限行等备受争议的临时措施,似乎没有想出更好的办法。
必须承认,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汽车消费时代,这是一个好事而绝非坏事。交通的堵塞,对环境的损害,等等的负面效应,欧美等国家都遇到过,而且初期也采取过一些限制的措施,但事实证明,与其消极限制,不如积极应对。笔者一直建议公共政策的制定者以当年北京空调时代的到来为范例,来思考解决之道,丰富政策智慧。比如,在美国,日本,人均拥有汽车远多于北京,但私家车的使用率低,因为公共交通非常发达,私家车主要是平常旅游外出用,而不是作为交通工具,所以应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北京与纽约、东京等国际化城市比较,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除了前述的特殊性之外,关键还是公共交通发展滞后所致,因此,公共交通应该提速,而不是私家车止步。
特别是,治理交通拥堵,对于北京而言,不可能速胜,只能是一个持久战,北京一定要对此有足够的耐心,去发展诸如公共交通等长效的举措,以积极的姿态去思考解决之道,而不是将政策的智慧囿于限行、收费等消极措施的范围内。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