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根生白手起家,据称受尽老东家伊利的刁难和打压,硬是在重重围剿之中杀出一条血路,蒙牛因此诞生。6年之后,蒙牛的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就超过伊利成为全国第一。
二者轮流把持国内乳业的前两把交椅,各自的营销策略也是绝对的针锋相对。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数2005年11月,伊利集团在呼和浩特市与北京奥组委签约,正式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乳制品赞助商。
第二天蒙牛即紧急向全国各媒体发出一封名为“关于奥运的稿件”的邮件,时任蒙牛副总裁的孙先红表示,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曾建议伊利和蒙牛一起退出北京奥运赞助商的申请活动,理由是,此事花钱太多,代价太大,市委、市政府认为,同城伙伴不宜过分相争,建议两家一起退出北京奥运赞助商的申请活动,两家企业也共同确认了《关于退出北京奥运合作伙伴申请活动的函》。
然后,伊利独家成为奥运会乳业赞助商。蒙牛表示不满。对这种说法,伊利予以否认,声称“没这回事儿”。
相同的问题不同的回答,“谁在撒谎”始终是笔“糊涂账”。有一点却很明白:那就是蒙牛的愤怒。
“两家都不做还可以,如果一家做了,另一家肯定得跟,谁也输不起。”
伸出来的都是黑手……
乳业专家王丁棉对记者表示,目前乳业行业最不愿看到结果是有两个:一是不愿看到再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三聚氰胺事件国内乳业深受重击,前不久又出现“性早熟”事件,连续出现让人担心;二是最不想看到的是国内企业“窝里斗”,窝里斗不仅把圣元卷入其中,导致消费者对整个国内乳品企业不信任,不愿使用国产奶粉,这样不仅打击某一个企业,也危及整个产业。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专家强调,蒙牛和伊利双方争斗太多,“你整我我整你,历史恩怨掺杂其中,让乳业的竞争演变成了江湖之间的恩仇报复。结果是窝里斗,双方受损、行业受损,外资品牌乘机而入,把国内市场白白让给外资品牌。”
事实上,从2005年开始,中国乳业的“糊涂账”就一本接一本,“幕后有人炒作”是当时大多数行业人士的判断。
有乳业专家指出,中国乳品行业近十年来发展非常迅速,其中一方面是得益于企业的营销手法。但后来营销的立足点却慢慢走上了歪路,一是概念营销泛滥,脱离了产品本身;二是开始热衷于打击同行,刻意炒作事件,同行间的攻讦越来越多,脱离了营销本身。
利用网络发文攻击竞争对手,已经是“旧伎俩”了,也逐渐成为食品行业惯用的伎俩。“或许以后,我们习惯一种思维,网络上伸出来的都是黑手。这样下去,不会有赢家,只会两败俱伤。”就像现在,如果此次“诬陷门”仅仅是蒙牛对伊利,圣元的“激素门”与此无关。那么,伸向圣元的黑手又是谁呢?不管是谁,肯定与中国的奶粉企业脱不了干系。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