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乳业恶性营销门事件,中国国际公关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郑砚农在协会官方网站呼吁,广大公共关系从业人员应坚持正确的专业方向和职业操守,坚决抵制各种违法违规行为。(10月23日《北京青年报》)
这个呼吁正巧是在22日伊利商誉受损案发生后公布的。据警方证实,巨头之一的蒙牛一品牌经理与公关公司联手通过论坛、博客、wiki问答等多种形式,在网络上诋毁伊利Q Q星奶食品。这个案件除了让具体涉案的公司蒙羞,实际上也让消费者对公关行业的道德操守产生了怀疑。因为根据蒙牛的说法,伊利公司也曾经使用过类似手段雇佣公关公司对蒙牛进行攻击。
这次危机凸显了乳品与公关两大行业的浮躁,暴露了从业人员只知道向钱看的心态。
本来,在三聚氰胺事件,以及媒体对中国牛奶蛋白质含量偏低等问题持续关注后,消费者早已对中国的整个乳制品产生了质疑。但是还没有等到消费者看到乳品行业用实际行动恢复人们对其的信心,两大巨头之间却又开始互相抹黑、相互攻讦了。比如说中国原奶的生产仍然是是分散养殖,集中采集。这种方式带来了巨大的管理难度和黑色空间。反观欧美的乳品业,早已建立和健全了从配种、饲料、防疫治病到集中收奶等一整套技术上服务、生产资料供应和产品流通领域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企业不首先苦练内功,却一味压低成本及制造各种人为的营销概念。
虽然到目前为止,公安机关调查表明,“安勇事件”确系其个人行为,并非蒙牛集团的企业行为。但正是由于在蒙牛,每个产品的销售额是与产品经理的收入挂钩的,而企业又没有为经理们设定硬性的道德底线,才会酿成这一事件。如果不是公安机关介入,公众怎么能够了解到真相呢?而乳品行业内部还有多少类似的事情没有被曝光呢?
再说中国的公关行业,可能很多人早已忘却了行业的根本是什么。根据副会长郑砚农的话,坚持“讲真话”和“公众必须被告知真相”是公关行业成为一门管理科学的前提。但在面对企业竞争加剧、市场规模扩大时,连行业内的大公司都坚守不了底线,以“网络打手”和“恶意营销”等“非常规”手段实施“病态公关”,无异于饮鸩止渴自断生路。相比欧美,虽然有些法律规定比我们国家还模糊,但因为有了行业中的领头羊对道德的坚持,整个行业是健康的,而蛋糕也能够越做越大。
对于大部分普通消费者,实际上对于企业的宣传早就产生了抵抗力。当人们刚开始了解到一种新概念时,好奇心可能会促使他们去尝试购买。但当事实一次次让人失望,消费者一次次受骗后,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人们自然会产生逆反心理。今后很有可能出现这么样一种情况,即不管企业怎样宣传,消费者永远从负面的视角予以解读。这种现象在中国的保健品、化妆品行业曾屡次出现。
所以不管是对于乳制品行业还是公关行业,尤其是行业中的大企业,必须开始亡羊补牢,摒弃过去的操作手法。等到整个行业彻底失去公众信任,甚至遭受到政府强烈调控与制裁,再做什么都已经晚了。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