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壳前夕或有迹可循
比起拥有重组预期的ST类公司,很多市值小、资产相对干净的壳资源往往更容易成为市场的黑马,例如领先科技。值得注意的是,领先科技被借壳一事事先曾有重要征兆——重要股东减持。去年,公司曾有过重组搁浅的经历,而此时公司二股东泰森科技一直未曾减持。但在今年6月7日开始,泰森科技以大宗交易方式减持460万股,而此后6月10日火速停牌,并于7月13日复牌披露了方案。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借壳方中油金鸿100%股权对应净资产为12亿元,预估值达到24亿元,从2007年开始的三年间,有7家PE轮番入股中油金鸿,共计为其贡献了近9亿资金。同时,盈利能力扭转得十分迅速,近三年毛利率高达45%至50%,远超同业上市公司水平。从而使得业务类似于“万金油”的领先科技变身成为天然气运营商。由此,预案一出,各路基金疯狂“抢夺”,股价节节攀升。
从领先科技这样的公司看,其以往的表现是“无业绩无调研无基金”,极容易被人忽视。不过这样的公司因为市值小以及较为清晰的资产情况被挖掘,成为“黑马”,也有助于改善长期以来“乏善可陈”的业绩。
相类似的公司还有8月披露重组方案的*ST玉源。方案披露之前,公司第二大股东九台投资通过大宗交易减持,而目的是为公司还债。此后,公司还高价出售两笔亏损资产,连续获得多个“红包”让公司的关注度提高。而在今年8月底,公司发布了定增预案,募资以还债、购矿及探矿。
如果是高度关注相关公司的投资者,很可能从上述行为中寻找出“蛛丝马迹”,不过,有迹可循也并不代表一定正确,有时候市场对于大股东的减持亦会有所误读,尚需时间检验。比如哈高科遭遇大股东连续大宗交易减持,引发重组预期,但今年11月公司澄清三个月内不存在重大事项。后续故事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