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松的货币政策是诱发通胀的第二个原因。所谓宽松的货币政策,实质上就是放松信贷条件与限制,让企业与个人增大贷款规模与投资规模,从而达到促进生产、扭转经济下滑的目的。我们知道,正常条件下的贷款来源于储蓄,而储蓄来自千千万万个人的收入结余与企业的利润。因此,贷款规模在总量上有一个极限,不可能超过储蓄。但是,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信贷规模往往会突破这个极限。信贷的过量投放会改变市场的需求结构,快速增长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市场最直接、最有效的应对办法就是涨价。
对于我们这里讨论的主题而言,最紧要的是何人能享受宽松货币政策的好处,拿到更多的贷款,从既有的面粉堆里抓取更多的面粉。与前文分析过的情形大体类似,芸芸众生、大量民企与中小企业是无缘宽松的货币政策的。而那些能从宽松的货币政策获得新增贷款的单位与个人,虽然也会面临通胀的盘剥,但只要新增贷款所产生的利润高过通胀,其整体利益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以一定的幅度增加。结果,与前文的分析一样,结论是“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这是通胀下“劫贫济富”的第二层含义。
通胀之下,物价大幅上涨,货币贬值,购买力下降。对于手持现金(包括银行存款)的人而言,财富会贬值。虽然一般而言通胀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商品间趋向平均化,但不同的资产结构在通胀中的境遇大异其趣。通胀之下,物价上涨,货币购买力下降,但资产会升值。升斗小民除了货币收入与为数不多的银行存款,并没有多少可以称为资产的东西。因此,这一群体不仅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也不可能通过资产的增值来弥补通胀带来的损失。相反,富人的处境就完全不同。虽然他们的货币财富同样会缩水,但一般而言,货币财富所占比重远远小于其他资产,富人持有的非货币财富会因通胀而升值。因此,总体而言,即使这部分的增值难以弥补通胀对货币财富造成的损失,但也不至于像平民百姓那样处于财富净缩水状态。这是通胀下“劫贫济富”的第三层含义。
总之,应对经济危机所采取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虽然可以阻止经济下滑,但同时会产生一些严重的负面后果,“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社会分化即是其中之一。这虽然不一定出自政府的意图,但天然的经济逻辑是依附于政策之上的。也就是说,“贫者愈贫、富者愈富”是干预政策的伴生物。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至少不会出现此种原因导致的贫富分化现象。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人们在经济体系中的位置及分享政策的能力决定了人们在利益结构中的处境与得失。就此而言,排除人为干预、规范与缩小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才能缩小,甚至避免通胀带来的不公平。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