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中国经营报》记者在清华大学“陈晓总裁与清华EMBA交流会”上见到国美电器董事局主席陈晓。以下是陈晓从公司治理角度对国美事件的新思考。
谈及中国职业经理人困境
在中国,很多民营企业上市以后,企业的创始股东和原始职工之间财富出现了一个巨大鸿沟。创始股东投入的原始货币资本通过上市得到价值增值放大,但是以职业经理人为代表的人力资本则很少出现价值增长。从这一点来说,中国大多数职业经理人是非常冤屈的,创业股东对职业经理人一直采取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
回顾国美上市经历
上市公司一般会经历2~3次股权的稀释。在上市前,首先引入战略或者财务投资者介入公司治理,公司股权得到第一次稀释,第二次稀释则发生在上市IPO过程中。几轮稀释以后,公司股权会相对分散。
而国美选择了海外资本市场,同时又是买壳上市。这使得国美上市过程省略了很多程序,也导致了许多问题。比如国美的股权起初阶段非常集中,黄光裕一股独大;而2006年以后,黄将自己大部分股权套现,其股份降低到30%左右,但同时,他又修改了公司章程,董事会的权力充分放大。这些措施都是为了他更有效地控制公司。
谈及中国民营企业治理困境
中国民营企业上市,多半是出于融资的考虑,出于赚到更多钱的利益驱动,很少有人意识到公司藉由上市将变成一个公众公司。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很多中国企业上市公司治理很不完善。
问题的根本还在于要搞清楚“企业是谁的企业?”“谁来控制这个企业?”这两个问题,在民营企业里,人们倾向于认为,创始人创立了公司,决策应该由创始人说了算,他们很容易忘记这家企业已经变成了公众公司,还有很多其他的利益共同体:投资者、团队、员工等。
讲到国美的股权激励计划
我一直认为企业成长是一个分享的过程,当初永乐上市的时候,有47个创始股东都得到了股权,其中5个人资产过亿元。但是在国美,一直以来所有高管都不曾持有股份。这主要是基于黄光裕本人对期权奖励并不认可。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