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在F1赛场上因迈凯轮“间谍案”被推上被告席的雷诺汽车,如今却成为另一桩更富戏剧性的电动车“间谍案”的原告。而且,因为被法国当地媒体贴上了“中国”标签,这桩“间谍案”已经成为时下两国关系中难以回避的“敏感议题”。
虽然来自法国工业部和财政部的官员,甚至是雷诺汽车公司高管都先后站出来澄清道,没有任何迹象显示中国企业涉入雷诺汽车泄密间谍案。但是法国媒体似乎不愿“善罢甘休”。在过去数周时间里,法国国内各大媒体的报道都毫无例外地将矛头指向了一家中国企业。
对于席卷全球的电动汽车商业化浪潮而言,雷诺“电动车间谍案”,充其量只是电动汽车大规模商业化前奏当中的一段“小插曲”。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担心,这段“小插曲”可能影响日产-雷诺在中国市场的下一步棋局。
东窗事发
从向媒体“吹风”到正式诉诸法律,雷诺只用了一周时间,而在此之前,这家谨慎的法国汽车制造商足足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来对可能涉案的三位公司高管进行内部调查。当然,所有的调查都是关起门来做的,在此期间,雷诺“电动车间谍案”一直处于“案而不发”的状态。
打破沉默的是雷诺在本月初突然宣布的一则人事通告。
1月3日,对于雷诺电动车部门副总经理马修·特南鲍姆(MatthieuTenenbaum)而言,新年刚过的第三天本来还算是喜庆的,但是却因为公司的一个毫无预兆的人事决定而让他感到“震惊”。“我们知道你做了什么,你最好招供。”当天,人事主管甩给他最后一句话,便宣布自即日起他将处于“无限期停职”状态。
跟特南鲍姆享受同样“待遇”的,还有雷诺产品开发副总裁米歇尔·巴瑟扎德(MichelBalthazard)跟巴瑟扎德助手贝特朗·罗切特 (BertrandRo-chette)。被停职的三位高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在雷诺未来的电动车产品规划中担任要职,其中从业超过30年且已进入公司经管会的巴瑟扎德级别最高。
1月11日,涉案的三名雷诺高管分别前往雷诺总部接受问询,三人均矢口否认涉嫌间谍案。据悉,此后雷诺曾建议三人自动离职,但这没有得到他们的同意,最终,媒体参与报道让整个事件进入公众视野。
对于最近几年都异常沉寂的法国汽车业而言,雷诺“电动汽车间谍案”的曝光犹如一枚深水炸弹,一下子引爆了媒体和公众对汽车业的关注热情。
而据法国媒体报道,泄密的内容与雷诺和日产合资开发的电动车项目有关,涉及电池和引擎,且该电池技术尚未得到专利保护。据悉,雷诺和日产已在该项目上投资了40亿欧元,其中对蓄电池投入15亿欧元。不过,雷诺称,虽然相关该项目的耗资和商业模式的信息已经泄露,但技术的核心部分,包括200项专利并未被窃取,雷诺也不会暂停电动车的生产。
记者了解到,所有的指控均源自半年前雷诺悄然启动的一项内部调查。雷诺公司新闻发言人卡罗琳在接受法新社采访时透露,早在2010年8月,就有雷诺内部员工通过匿名信向监事会举报,称上述三位高管均有严重违背职业操守行为。
事态升级
在政府介入调查并将 “间谍案”战火引向其他嫌疑对象之前,这或许只是一桩再简单不过的商业经济案件,就像2007年底发生在F1赛场外的迈凯轮-雷诺“间谍案”一样。
1月13日,在宣布“停职”三位涉嫌泄密高管的第十天,雷诺公司向媒体发布公告称,已正式向有组织的商业间谍、受贿、背信、偷窃和隐匿等行为的嫌疑人提出控告。雷诺表示,在经过深入调查后,公司发现涉案人士的严重不法行为对公司造成了损害,尤其对公司的战略、技术及知识产权。
“这一指控已提交给巴黎地区共和国检察官,该检察官可能召集相关部门,展开所需调查。”雷诺声称,鉴于目前这一事件已移交司法部门,为保证司法程序在尽可能平和的条件下开展,雷诺公司将不再介入该事件的任何争议,并仅向负责此调查的主管部门提交已有的相关材料。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