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的酒商也对中国人有两种印象。首先,钱不是问题。苏富比拍卖行不久前宣布, 一瓶1869年的“拉菲”以超过13万英镑的价格被—位中国买家买走。“顺便说一句,买那瓶酒是为了喝,而不是藏在酒窖里。”近一年来我们发现,人们几乎肯出任何价钱买酒,”佳士得拍卖行的酒类拍品负责人戴维·埃尔斯伍德说:“这不是投资,而是无节制的消费。”
其次,中国买家有他们自己的喝酒方式,而这种方式可能令传统的品酒行家感到惊诧。即便是6000英镑一瓶的1982年法国顶级红葡萄酒,中国人也会端起酒杯一饮而尽。他们会干掉一整杯,甚至加入可口可乐,让酒喝起来更甜。”《每日邮报》报道。
出生在香港的伦敦理财师安迪·王说:“西方生活方式对大多数中国人都没有吸引力。”他说: “他们绝不认为乘坐豪华游艇遨游法国圣特罗佩湾有什么特别吸引人之处。”那他们做些什么?“哦,你知道,他们喜欢养鸟”。 安迪说,“还有书法、绘画之类的事情。”
“中国有13亿人,最富裕的人数即使很少也有6000多万,就和欧洲一个国家总人口一样,这当然是一个很大的消费人群。”杜金岷分析道,“但是从另一方面说,按照联合国GDP3000-8000美元的标准划分,中国刚刚迈入中等发达国家下限。在这种情况下,过度奢侈自然会引来非议。”
《纽约时报》在一篇名为《购物,中国,购物》的文章里也写到:中国依然是一个相对贫穷的国家,他的人均GDP比泰国和秘鲁都要低。在远离大城市的农村里,许多人依然因为贫困维持着最低水平的物质生活及放弃最基本的教育。
相对于个人的消费购买来说,以企业和国家行为的海外购买因为牵扯进更多的商业和政治因素,并不适合用简单的道德思维去剖析。
但是在客观上,目前的中国企业还缺乏很经典的海外收购的成功案例,我们总是能听到不和谐的声音。
欧盟委员会负责工业事务的副主席安东尼奥·塔亚尼(Antonio Tajani)近期就发表言论要求:欧盟审查那些带有“明显威胁性的投资”。这被认为直接指向来自中国一家不明企业对一家荷兰光纤企业的失败收购。而另一名欧盟高级官员,贸易专员古赫特(Karel De Gucht),近期也主张:如果中国不能在政府招标中对外商一视同仁,就要对中国在欧盟的商业收购和投标进行报复。
在这种争议中,我们固然应该批判和警惕西方对中国的政治偏激和其他各种有色眼镜,但是对中国企业和政府自身需要的一些策略也不应该完全忽视反思。
杜金岷直言中国的海外收购在战术上存在问题:“我们现在已经感觉到,中国人买什么,什么就涨价,所以战术上要配套。不能当冤大头。”
他进一步分析:“美国次贷危机以后,全球资产的水分相对被沥干,所以现在这些资产相对来说是一种‘干货‘,中国去抄底未尝不可。但是抄底不等于随随便便直接买企业,也不代表都去买美国国债。中国在进行海外收购的时候可以注意三点,第一个是资源类。第二个是收购人才,比如华尔街的金融人才,如证券分析师、精算师等过去要价很高,现在就低很多了。第三个就是继续要和美国讨价还价,争取引进更多技术。”
日本经验可借鉴
曾几何时,富裕起来的日本人也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撒钱,给人留下深刻而充满争议的印象。“日本人很好认,手上拿一个相机,胸前一个相机,屁股上还别着一个相机”,类似嘲讽常见于1970年代的欧美媒体。从当时很多西方影视作品里可以感受到,日本人的形象并不好,总是“有钱但是咄咄逼人”。
日本企业和政府也不落后于普通国民,收购帝国大厦,收购电影公司米高梅,整个整个地从法国购买古堡和葡萄酒农庄等等,甚至有些日本村庄,因为泡沫经济时期钱多花不完,干脆买入大量的黄金铸成佛像。在泡沫经济破裂以后,这些“盛景”沦为后人的笑料和批评日本经济模式的论据。“有人说日本人玩不过美国,我倒觉得不是如此,并非日本人就没有美国人聪明。只是日本人收购的时候还有很多经济泡沫,其实还是时机问题。”曾在日本做过访问学者的杜金岷如此认为。
不过从另一方面说,30年过去了,虽然日本在经济上依然没有完全走出泡沫经济破碎后的阴影。但是其民间形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老调重弹的“民众素质”论外,其他一些因素也依然值得考虑。
日本人追捧名牌的风潮并不比中国人低。有人戏称“路易斯·威登”(LV)如果没有日本消费者的青睐,不会有今天的地位。但是日本人自己也能创造牌子。川久保玲、三宅一生、山本耀司、桂由美等时装大师早已在西方取得了不弱于其本土大师的世界影响力和地位,无印良品、优衣库等在西方也能受到和本土品牌同样的追捧。
除此之外,其他日本制造也以自己的品质打入西方市场,赢得尊重。以威士忌为例。在2010年英国《威士忌杂志》评鉴中,最佳单一纯麦品项由朝日啤酒的“余市”(Yoichi)夺冠;在调和式威士忌这个品项,日本三得利公司的“响”(Hibiki)获全球第一。在奶酪、火腿、巧克力等西方传统领域,日本产品也屡获殊荣。这值得还停留在“买和消费”这个阶段的我们思考。
通过这些具有较强文化属性的产品,日本消费者得以更加平等的面对西方社会而不是“顶礼膜拜”抑或“高高在上”。这点值得穿着Prada的衣服,开着保时捷轿车,喝着波尔多的干邑的中国买家们深思。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