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购鼻祖”恶意圈人
事实上,围绕团购业恶意竞争的话题最近风波不断。除了美团网与商家DQ的纠纷被外界指责有“割肉圈地”嫌疑外,年初时“团购鼻祖”Groupon的“圈人计划”也闹得沸沸扬扬。
Groupon进入中国市场之初,曾大胆表态将在3个月内招1000名员工。“圈人计划”起于今年1月,一家“新开张的礼品公司”将电话打到满座网前台,以试吃巧克力产品的方式,成功得到了满座网所有员工的联系方式。后来,满座网COO王珂感到事有蹊跷,调查后发现是Groupon通过猎头公司在背后企图“挖墙脚”。
据了解,Groupon声称为愿意跳糟进来的员工提供比本土团购网站高3到10倍的薪水。但一位已进入Groupon的员工称,“如果挖过来的人达不到公司的要求,就会被迅速炒掉”。甚至有人揭露,Groupon在国外扩张时,也曾有过在短时间大量挖人,不久之后又大批裁人的“恶行”。
“人才是团购网站的重要资本,他们的手上掌握了众多商家信息,挖走人才也就是挖走了竞争之本,对一些小型团购网站是毁灭性的打击。”某知名团购网站一位专业人士告诉记者,这样“圈人”的方式有些不道德,某种程度开了一个糟糕的先例。
面对Groupon的咄咄逼人,国内十几家大型团购网站被迫“抱团作战”,表示“将永不录用跳槽到Groupon的员工”。但这么做的结果,对自身发展其实也没有好处。
可持续盈利模式在哪
从2009年起,国内大大小小的团购网站风生水起,呈爆发式增长。《2010年国内网络团购行业数据统计分析》表明,截至2010年年底,国内团购网站数量已达2612家。按照目前的增长势头,今年团购市场的总体规模保守估计为40亿元,乐观的话可以达到100亿元。今年初,随着Groupon宣布与腾讯合作挺进中国市场、淘宝网牛气冲冲推出团购服务“聚划算”,原本就动荡不安的团购行业更加波谲云诡。
为了安抚团购业界的“紧张气氛”,在此前的一场联谊会上,满座、拉手、F团等几家团购公司集体缔结了口头联盟协议,其中条款包括“团购公司之间不得互相攻击,公平竞争,不盲目拉高推广成本;不恶意挖角,注意团队建设、维护好本公司人才”等等。
但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政策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刘春泉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这个协议“无任何制约作用”。在他看来,数千家团购网站经过这一轮厮杀后,明年这个时候,存活下来的网站将屈指可数。在电子商务领域浸淫多年,刘春泉对团购网站可能的发展模式了如指掌:团购网站推出各种低价,拼命做流量赚人气,标榜自己在行业中的重要分量,并以此吸引风险投资者的关注和参与,接着,团购网站将财务报表做得厚实又好看,争取融资上市,等“圈地运动”落下帷幕,再慢慢寻求发展之策。这条路,也是浏览器、门户网站、购物网站等前几波互联网“大战”时走过的老路。
可惜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却很少有企业肯花时间考虑团购网站该怎么发展。刘春泉指出:“现在做团购的网站都想着挤进前三名,没有人关心业务模式的设计、风险的防控、行业秩序的维护等。他们都忘了,当年淘宝网之所以能在C2C混战中杀出一条路,支付宝担保的商业模式功不可没。”
“谁能设计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谁就将成为这个行业的翘楚!”刘春泉说,一味依靠恶意竞争的“圈地运动”,最后反而会“赔了夫人又折兵”。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