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百年校庆,本是一校之事,却因为登陆人民大会堂和CCTV,成为全民观瞻的盛典。
在万邦来朝的祝贺声中,观众反倒似乎更喜欢刺耳的声音:前有蒋方舟写信,称北大清华学子为教育和体制的少年既得利益者,大学成了掠夺政治资本的地方;后有前武大校长刘道玉的公开信,对比麻省理工学院和清华的校庆,指责清华没有像麻省那样“严肃的反思”,在思想境界上差距巨大。 **********本}文}来}源}于}创}业}网 c}y{e.c{o}m.c}n版}权所|有
有趣的是,这些争议并没有引发高调的反驳。在我看来,这倒是清华人,尤其是理工科精英的风格,所谓“行甚于言”。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在理工科思维占压倒性优势的校园里,人们不愿意空谈,也不屑于打嘴仗,更愿意用行动和结果来证明自己的正确。说得残酷点,这个逻辑有些成王败寇的意思。**********本\文\来\源\于\创\业\网 c)y)e.c(o(m.c(n版|权所{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提到清华百年的名人,人文情结严重的,会捧出四大国学导师(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而官迷心窍的,多半会罗列省部级以上官员名单;工程师的后代们,自然会抬出两弹一星元勋、两院院士……
俱往矣,在青年人眼中,清华真正的偶像其实是音乐明星,比如高晓松、水木年华、李健……还有更具未来感的科技创业者。他们不是某个委员会加封的,也不是钦定历史书印刻的,而是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资本博弈,从万千创业者中脱颍而出的。
以互联网为例,不论你怎么划分中国互联网的创业潮,都能找出不少清华学子。在第一波门户浪潮中,有搜狐的张朝阳,Chinaren的陈一舟、周云帆、杨宁,Tom的王雷雷等;在Web2.0浪潮中,有豆瓣的杨勃、王兴(校内、饭否、美团创始人)、许朝军(校内、点点)以及更多被媒体忽略的人物,在网络游戏和视频等其他领域,清华人也层出不穷。
说到清华的创业氛围,或许应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创业潮。在我的记忆中,90年代上半期,校园仍然没有摆脱80年代末的压抑情绪,诗歌青年、乐队歌手,叫喊于大草坪的荒野,有点遗老遗少的风韵。但从1995年开始,随着水木清华BBS的普及,清华开放实验室让所有学生上网,以及计算机系、汽车系等宿舍楼搭建局域网,互联网逐渐点燃青年人的创业梦,学校气氛也变得活跃起来。
1998年,第一届清华创业计划大赛举办,VC(风险投资)这个名词开始进入许多学生的视野。别说计算机系、经管系,就连许多和互联网毫不相干的专业,比如汽车系、中文系,都有人投入创业大潮。天天琢磨商业计划书,想着一分钟打动VC的妙招。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